向世界展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芭蕾——专访党的二十大代表、辽宁芭蕾舞团首席主演于川雅

时间:2022年10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向世界展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芭蕾
——专访党的二十大代表、辽宁芭蕾舞团首席主演于川雅
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剧照 

  近年来,由辽宁芭蕾舞团创排,党的二十大代表、该团首席主演、国家一级演员于川雅领衔主演的抗战题材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在国内外上演近百场,灵动优雅的芭蕾语言演绎厚重悲壮的英雄故事,再现了80多年前8位东北抗联女战士血染乌斯浑河,书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壮丽史诗中“八女投江”的壮烈篇章,致敬革命先烈,弘扬抗战精神。尤其作为她产后复出的首个剧目再次上演时,近2个小时的演出,极重的戏份,于川雅以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表演,让无数观众叹服其表演,为她们塑造的英雄形象动容……正是这样的于川雅,有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实践、坚持和追求,希望将外来艺术之形注入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感染更多人。

  中国艺术报:您领衔主演的《八女投江》曾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诸多荣誉,您是如何完成这部可谓您舞蹈生涯中里程碑之作的?

  于川雅:《八女投江》是我第一次主演红色题材舞剧、刻画抗战英雄,诸多挑战让我收获很多。芭蕾舞者的训练体系与这个题材风格完全不同——比如我们曾经习惯挺胸,腰立直,“皇冠不能掉”,而这里要求含胸;曾经习惯头上戴的是皇冠,手里拿的是玫瑰,这里怀中抱的是孩子,手里拿的是枪,肩上扛的是担架和野猪。有很多要重新适应和学习的地方。为了变成战士,我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人物传记等,揣摩人物心理,把自己从心里到肢体都变成冷云。肢体语言上也有很多需要改变和学习的。以拿枪为例,我们没拿过枪,拿枪很不像样子,没有军人的威严和气场,所以只是一个端枪动作,导演就让我们练了一周。我们“八女”的枪是木头做的,非常有分量。如果不能把枪练到人枪合一的境界,跳到疲惫时这杆枪就会变成负担,会造成动作不到位、动作幅度展现不出来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拿着枪跳了三个月,每一次排练都是把潜能发挥到极致,不断重复,反复练习。

  中国艺术报:2014年首演到今天,您诠释的冷云几乎见证了近十年来您舞蹈创作的不断精进。

  于川雅:我饰演的冷云是一位巾帼英雄,一位母亲,一位妻子。接到这个角色时我24岁,还不是妻子,也没做母亲,更不知该怎样去表现英雄,表演中有很多困扰。首先我不会抱孩子,道具娃娃抱在怀里经常跳着跳着孩子就跟我无关了,只知抓紧了别让孩子掉了,避免大失误,所以我就回家把小狗用小被子包成宝宝的样子,每天抱着它照镜子找感觉,终于有一天我抱着娃娃跳舞像抱孩子了,也完全掌握了舞蹈与孩子的联系。但这还不够。有一场重头戏是“冷云送子”,冷云要把襁褓中的孩子送给老乡,自己跟部队一起西征。我明白那是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感觉,但当时没做母亲的我无法感同身受。我只能通过书和影视作品等,体会和模仿演员的精细表情、肢体动作及内心挣扎。但我仍觉得少了一点感觉,直到现在我有了孩子,才发现少的那一点感觉就是母亲抱孩子时心里的温度。在我女儿两个月时,有一次我抱她,突然想起冷云送子时女儿也只有两个月,如果让我这时把孩子送走,死的心都有,真真切切体会了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冷云是女人、母亲、妻子,但汇总在一起是战士,现在再去演绎时,我对她那种博大的家国情怀的理解就更深入、更有温度。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中国艺术报:通过塑造这样的英雄人物,您希望带给观众什么?

  于川雅:演绎冷云这样一位巾帼英雄,和观众一起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担当、责任义务,也希望通过我的角色塑造让英雄血液里流淌的红色基因感染和激励更多人。我对这部剧的感情也不仅限于舞者与作品,它更像是我人生道路、生命中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这部剧,与观众在同一方剧场、同一束追光灯下,在回望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中共同凝聚永不磨灭的中国魂。

  中国艺术报:您在《天鹅湖》《胡桃夹子》《花木兰》《二泉映月》《无词歌》《搭档》等诸多中外经典和现代作品中担当主演,也让中国芭蕾起舞在世界舞台,并获得维也纳第七届国际芭蕾舞大赛特别大奖等诸多殊荣,您如何看待西方芭蕾的中国表达和中国芭蕾的国际呈现?

  于川雅:当今的艺术和文化往往不再是单一的表现,而是非常包容和多元。舞蹈演员应该掌握和运用多舞种。比如我们这版《花木兰》是把芭蕾、中国古典舞、现代舞相融合,在西方芭蕾中体现东方神韵。创作中不仅有年龄跨度和性别转换,有西方古典芭蕾,也有中国民族特色和礼仪文化等,让中西方艺术实现了深度碰撞。对我来说,无论是天鹅湖畔的奥杰塔还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都是在经典的传承中创作当代中国的情节芭蕾,向世界展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芭蕾,展现新时代中国舞者的精神追求和祈盼。面对芭蕾这一舶来品,我们要做的是更好地将这种外来艺术之形注入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实现芭蕾艺术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中国艺术报:您曾说过愿做一名“匠心舞者”,这应该是您不断有出色表现的根本原因,正如您产后十个月便减重39斤,重回舞台。作为青年艺术家代表,在您看来,艺术创作和坚守初心最关键的是什么?

  于川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艺术没有捷径可走,我没有过人之处,无非是别人练十遍我练百遍,别人练百遍我练上千遍。芭蕾训练非常苛刻,开绷直是最基本的,我每天都要成百上千遍地练开绷直。由于我自身条件一般,练基本功饱受折磨。很多身体条件好的同学能在压软开度时睡觉,我却常一边哭一边练,要受百倍痛苦才能追得上。为了保持身材,从小到大几乎没吃饱过饭,但这都是要成为一位“白天鹅”所必须付出的。而这次产后复出,其实相比减重,功夫恢复更难,等于所有功夫全部打碎重练,骨头和韧带的疼痛,肌肉与体力恢复的艰难都是巨大挑战。作为演员,内心一定要丰富且强大,塑造人物才不会苍白无力,无论舞蹈控制力、技术还是人物刻画,我都会反复练习,直到认为站在舞台上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艺术。我只想专注做好演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艺术修养和质量保证,不在乎艺术之外的因素,踏踏实实做一名“匠心舞者”。

  中国艺术报: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您有何感受并将如何履职尽责?

  于川雅:作为一名在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能够当选二十大党代表无比荣幸,我也会努力履职认真尽责,不负人民的重托与期盼,践行文艺为人民的使命担当。作为艺术创作者和文化传播者,我会坚定不移地扛起职责,坚持弘扬正道,追求德艺双馨,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用热血和青春为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奉献一生。

(编辑:于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