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舞蹈艺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间:2020年12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延杰
疫情之下的舞蹈艺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记北京舞蹈学院BDA舞蹈论坛(2020)

北京舞蹈学院BDA舞蹈论坛(2020)开幕式现场 

  “舞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疫情下的舞者如何以身体表达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舞蹈如何发挥治疗与康复功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如何有效进行身体不在场的线上舞蹈专业教学?”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上述问题或已成为世界各地的舞蹈艺术从业者和舞蹈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和思考的焦点问题。11月1日至3日,由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舞协联合主办的BDA舞蹈论坛( 2020 ),以“疫情·人类命运·舞蹈”为主题,汇集近千位国内外舞蹈艺术家和关注舞蹈艺术的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舞蹈艺术与舞蹈教育对生命、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届论坛为期3天,主要通过线上方式呈现国内外艺术家、舞蹈学者疫情期间在舞蹈表演、舞蹈编创、舞蹈教育、舞蹈理论与传播等领域的观察、思考与行动,围绕“舞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疫情下的舞者身体表达”“舞蹈的未来和共同发展”“舞蹈教育的反思与前瞻”“舞蹈如何发挥治疗与康复功能”等议题,以1个主论坛和17个分论坛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论坛的开幕式上,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暴发的背景下,舞蹈作为以集聚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体”的表达形式,非但没有“失语” ,反而以各种创造性的舞蹈表达,探究未知,抚慰心灵,提振精神,激发意志,彰显艺术在疫情变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巴图与大家分享了疫情期间,学校在线上线下教育实践的5点思考,即:在有形与无形之间转变教育观念、在有为与无为之间再造教育场景、在有序与无序之间重构教学秩序、在有界与无界之间扩展教学资源、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更新教育评价。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表示,“抗疫”是今年全球共同面对的生命主题,舞蹈界“以舞抗疫”的真挚和感动令人难忘,更难以忘记的是方舱医院里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的舞动。他认为,在2020年这一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时刻,本届论坛将视野延展到国际舞台,与全球舞蹈同仁一道共同关注“疫情·人类命运·舞蹈”这个大主题,发出中国舞者的声音,因此要为本届论坛组织者点赞,为中国舞蹈和世界各地优秀舞者们点赞。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表示,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今后一定会加强联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音乐与舞蹈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共同探索艺术之本,践行艺术的时代使命,推动艺术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参赞夏建辉进行线上致辞,他认为,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北京舞蹈学院举办论坛探讨舞蹈艺术的意义和舞蹈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问题,彰显了立足当下的使命担当,拥抱世界的国际视野和着眼未来的人类情怀,对未来的舞蹈艺术发展必将具有深远意义。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舞蹈系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蹈支持社会融合主席拉尔夫·巴克认为,当下共享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知识和信息比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舞蹈拥有重塑和重现文化的强大能力。舞蹈可以繁荣社区发展,可以积蓄力量,鼓励思想的表达。开幕式主持人、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发生,人类共处同一境遇,各国舞者纷纷在网上发布视频以舞蹈表达对生命的感知和思考,共同促成我们对舞蹈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北京舞蹈学院举全院之力搭建BDA舞蹈论坛,作为舞蹈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平台,体现了中国舞蹈人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纵观整个论坛,世界各地的舞蹈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6个方面。 

  1、舞蹈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由于疫情影响,世界各地大部分高校被迫转为线上教学。对于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艺术,这种身体不在场的教学方式让世界各地的舞蹈专业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疫情期间的线上舞蹈教学也成为本届论坛最受关注,引发最多共鸣的热门话题。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在主题发言环节提出,要明确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精神。舞蹈专业学生需要从大学课程中获取更多新知,让自身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学科知识体系更加完备,从而激发批判性思考,培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思想的身体、艺术的表达”的境界。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舞蹈教育者和研究者要围绕舞蹈艺术本体,不断扩展舞蹈学科发展和研究空间,提升跨学科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构建舞蹈艺术更加完备的阐释体系和知识体系,发展和丰富舞蹈学科内涵,拓展舞蹈学科边界,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从“技能型高精尖”向“素质型高精尖”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英国伦敦当代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丽思·尤特豪芬认为,在线教学立足的关键因素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的同步和非同步的混合课程。他们强调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内在动力,并努力建立一个持续对话的过程,与学生共同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提供大量在线学习活动,配套各种丰富的任务和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关注他们成为独立舞蹈艺术家的工作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发展自身的灵活性、沟通能力、讲故事的能力、创造能力等。新西兰尤尼泰克理工学院舞蹈系主任查尔斯·科洛内奥认为,舞蹈表演艺术的线上教学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包括身体参与、焦点流动、细节示范、实践回馈、充足空间等。为支持在线教育项目,他们利用尤尼泰克学习环境的独特角度,融入学院“权柄责任”“合乎法规”“监护引导”“合作互助”“彼此尊重”的5个核心价值。在他看来,疫情这段经历可以成为一个方向,让人感受到安慰、共情、感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大利国家舞蹈学院校长玛丽亚·帕尔米耶里提出,在意大利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规划成为新方法论的研究领域,教师不得不适应每位学生的私人空间,在艺术生产中研究图像语言(视频舞蹈)及其语法,用新形式和新的解码系统,这其中时间、动态与空间的运用都不同于舞台或剧场中舞蹈的现场表现。从疫情带来的混乱中,可以意识到病毒攻击了人类部分基础领域,也揭示出了身体可以调解社会的深层意义。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认为,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应借鉴世界经验,立足中国语境,关注都市人群的情感需求、生存空间与传播媒介的改变,以推动传统民间舞蹈真正向现代转化;另一方面,我们应继续深耕于中国民间舞职业教育的当代转化,并探寻转化过程中的中国特色、中国方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肖向荣认为,舞蹈教育应以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学校美育体系为目标,以国家文化需求培养优质的舞蹈人才;舞蹈教育要下沉教育重心,从原点出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寻优质文化基因;新时代的舞蹈教育要拓宽视野,彰显文化自信,站在当代审美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潮流中找寻人类大同。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陈颂瑛提出,疫情期间,作为舞蹈教育者,要让学生保持与舞蹈专业的世界范围的互动,让他们在远程分享中形成共鸣,感受创意和亲近,同时未来要不断调整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向文化和实践方向转变,人文学科可以帮助舞蹈工作者创造意义、寻求理解。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王岩认为,短视频和新媒体平台对舞蹈教育内容的丰富、舞蹈与文旅和医疗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疫情催生出的在线舞蹈培训的消费市场等,都为未来舞蹈教育提供了机遇。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田培培以首师大音乐学院舞蹈系开设的互联网课程为例,认为随着互联网+发展,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的过程趋向于形成一个舞蹈生态各因子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连环状关系,呈现出一个舞蹈艺术共享的生态圈图谱关系。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黄奕华提出,舞蹈教育要发展成为一个课堂内外打通、线上线下协同的多维现场,一个艺术实验和社会感知交织互动的创生之地。要引导学生调动起“用舞蹈专业应对一切事物的意识和信心” ,从习惯的自我表达到观照世界,从人际交往到社会批判,学会用舞蹈开启自身、理解他人、发现世界。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提出,疫情意外打开了大众接触专业艺术教育资源的线上通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更是通过以舞者或专业艺术家为主导的艺术机构在线授课等方式,掀起了大众学习艺术、满足个体展示欲望的参与式艺术学习热潮,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边界。艺术教育正在以“跨界-融合-创新”的方式切近国民审美教育的目标。应在这一特殊背景下,追溯并探讨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国民审美教育对策问题。北马其顿文化大学舞蹈系主任里希玛·里希姆金认为,封闭与隔离使得学生的状况变得难以控制,但从学生的反馈中探寻到了舞蹈发展的新方向——观众的重要性,要注意观众群体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

  2、舞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本届论坛围绕“舞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什么作用”这一议题展开多角度探讨。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世界艺术与文化/舞蹈系特聘教授苏珊·雷·福斯特在主题发言环节发表了主题为“关联性舞蹈——行动主义”的线上演讲。她表示,针对现有的全球经济机制暴露的问题,希望能找到一种可以跨越多样性建立关系的实践,并认为这是努力实现更大的社会和生态正义的方式。舞蹈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建立关系的活动。人们相互帮助和合作的种种方式,以及对身体的热爱和尊重,都能够帮助我们度过这次疫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于平在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舞蹈多样性”的发言中提出,舞蹈文化多样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多样化的舞蹈文化不断发生交流、交锋和交融。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遵循。今天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要关注“文化多样化”问题,要正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课题。中华智慧是解答这一课题的一剂良方;多样化的舞蹈文化建设也将在这一理念中发挥积极作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张晓梅通过解读朝鲜族舞蹈作品《满月》的编创过程与深层内涵,认为在跨文化视野下,中国舞蹈成长于东方文化的长期渗透中,除了积极的自省,同时也要将东方舞蹈放置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之中来看待,做到中西对话,达到有效交流。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副教授杜乐认为,艺术从业者更深刻认识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国礼乐文明中的人文精神对于各维度的重要意义。纳米比亚艺术学院院长安吉利卡·施罗德提出,非洲是一个民间舞蹈的沃土,如果能够设计一些传统舞蹈的可见的有形的学习资料,用以留存这些传统,就可以更深入挖掘舞蹈的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让从业者对自己的艺术群体有更加深刻的感悟。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舞蹈系教授珍妮弗·费雪认为,隔离状态能够帮助舞蹈拓宽自己的边界。现在我们可以从远距离观看舞蹈本身,从不同角度去看生命,像宇航员一样体验总观效应。

分论坛在线上进行 

  3、舞蹈影像与舞蹈编创 

  疫情之下,世界各地的舞蹈专业人士及舞蹈艺术爱好者纷纷以舞蹈影像的形式记录和表达人们面对疫情的心理与情感。舞蹈影像作品在各个网络平台的传播也随即成为2020年最为引人注目的舞蹈创作现象。本届论坛发言嘉宾聚焦线上线下的舞蹈影像与舞蹈编创,围绕论坛展映的舞蹈影像作品,提出各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视角。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教授万素以疫情期间创意学院学生的舞蹈影像作品为例,认为舞蹈创作要因地制宜、即时发声;创作视角要着眼当下,作品构建要以创意为先。美国芭蕾剧院(ABT)舞者克莱尔·戴维森认为,疫情所带来的限制迫使她去找寻未知的可能性,接触到舞蹈以外的其他领域来塑造自我。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教师李文祺认为,未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探索更多可能性以帮助舞蹈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使参与者拥有更多维的艺术体验。建筑空间、家庭空间都可以因地制宜地随时进行创作。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教师刘祎祎提出,艺术家需要通过表达媒介与作者身份的转化、影像蒙太奇创意思维的转化、观众视角与传播场域的转化,让舞蹈影像在当下作为有自身美学特色的艺术形态。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李青认为,声音是舞蹈影像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创作者的表达和情绪不断与空间发生关系。创作者和表演者如何借用空间中的“物”进行情绪的舞蹈表达,是创作舞蹈影像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华宵一提出,只有把生活的感受、生命的经验连在一起时,创作才会充满想象的空间,作品的表达才会富有力量。

  4、舞蹈科学与舞蹈治疗 

  在全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武汉方舱医院的医务人员与轻症患者自发跳起广场舞,让人们更加深入思考舞蹈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的多重功能,以及舞蹈与提升生命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本届论坛关于舞蹈的治疗和康复功能议题也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在主题为“舞蹈的生命意义”的发言中,通过自己抗击病痛的切身经历以及现场示范放松训练方法,提出向内思考、反观自省,以及将身体与意识思维连接起来的重要性。他认为放松训练中的调息方法,可以让人感受到身体的生长,并感受到意识的身体以及意识的物质化状态。美国纽约拉班/芭特妮芙动作研究院(LIMS)联合创始人凯伦· A ·斯塔德认为,身体的训练就是心理的训练,身体发展的完善与理解就是心理的发展完善与理解。吉林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陈丽竹认为,音乐性舞蹈即兴创作是一个多维度的肢体与思想活动,即兴舞蹈产生出瞬时状态。即兴创作者在听觉、视觉、感官刺激、音乐体验、社会吸引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获得运动潜意识的激发,多方面感官同时被激活调动,从而获得内心舒展。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武心怡、段则熙提出疫情期间方舱舞蹈、居家舞蹈都体现出舞蹈的医疗健康辅助作用,也证明了舞蹈与生命质量的息息相关。舞蹈不断由审美功能向社会实用性功能转变。舞蹈的动觉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经由身体反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舞蹈工作者应该从“大舞蹈观”的视角,以实践为出发点,探索舞蹈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薛晶晶通过分享舞蹈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认为舞蹈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在中老年慢性病干预中可以发挥舞蹈特有的认知功能促进等综合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中老年人的身体活动锻炼更应该遵循科学训练原则的相关指导。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的沃尔夫冈·马斯纳克教授提出,舞蹈对于健康和教育都有重要作用,这体现在帮助个人成长、情绪调节、身体意识提高、心肺耐力增强、免疫系统增强、保障卫生安全、预防姿势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方面。亿派创造性艺术治疗学院院长周宇认为,舞蹈和艺术是舞蹈治疗的灵魂,中国舞蹈治疗具有光明前景,且具有融合东方元素的发展趋势。未来生物医学和艺术治疗在身心层面上的合作,将更加有效提升人类的健康与福祉。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顾丽表示,线上一次单元舞动治疗团体对于缓解疫情期间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情绪、提升其自由感和控制感、提升人际和谐均有显著效果。线上舞动团体可以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援助的重要方式之一。

论坛现场

  5、世界舞蹈研究前沿 

  本届论坛的“世界舞蹈研究前沿”分论坛特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韩国、印度5国10位顶尖舞蹈专家、学者,聚焦世界舞蹈研究前沿,就舞蹈跨文化交流、舞蹈线上观演与传播、非遗舞蹈保护与传承以及流行舞蹈、舞动治疗等议题进行分享与研讨。

  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周星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舞蹈总是越境的,民俗舞蹈不再满足于它曾经依托的乡土地域或族群的社会,包括肢体语言等舞者的身体传承在内,舞蹈被反复置于全新的语境或场域,从而不断被创新和开发,而展演、竞演和文艺汇演便是民俗主义式的舞蹈花样翻新的机制化动力。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提出,舞蹈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发挥着为日常生活赋能、增强社会整合能力、实现生活艺术化的重要作用。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魏美玲介绍了英文学术界的中国舞蹈研究成果,并指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舞蹈研究在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学术领域开始有了蓬勃兴旺之势。她希望中西方可以继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组织学术交流会议、发展合作研究平台,促进世界对中国舞蹈、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汉娜·科斯特林认为虽然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所差异,但依旧可以通过动觉经验与知识彼此产生共鸣。舞蹈教育要不断探索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互性,激活处于混合空间的动觉知识。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副教授乌尔米马拉·萨卡尔·慕思以女性创伤群体的疗愈为个案,聚焦舞动疗法( DMT )的特殊功能与魅力,认为舞蹈的身体可以感知、触碰社会,舞蹈是疫情危机下疗愈世人心灵的重要途径。美国密歇根大学舞蹈系助理教授苗芳菲采用跨文化研究视角、运用编舞分析的方法论,从舞蹈本体出发,探讨受到古典舞和民间舞训练的中国学生的身体如何蜕变成现代舞专业舞者的身体,以及这一蜕变过程中美国现代舞和中国舞蹈传统碰撞与融合的问题。通过跨文化身体研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舞蹈和中美文化交流这一重要议题。

  6、舞蹈演艺产业 

  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地的演出市场处于停滞状态,同时线上舞蹈作品展演不断涌现。本届论坛关于演出市场“线上还是剧场”的议题也引发海内外诸位专家的热议。

  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副部长、制作人关渤提出,剧场艺术正遭遇数字解构的十字路口,艺术创作因为数字技术的切入而发生3点根本变化。一是创作主体的数字化倾向。用计算机、动作捕捉来进行远距离传输或是机械表演的审美价值。二是数字技术大规模进入生活,引发传统剧场观演关系的变化,是远程观众与现场互动的新方式。三是观众视角的变化,产生让观众选择的开放式结局。北京东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制作人孟志恒认为,组织机构首先应该保证艺术本体的生产工作。其次,高流量的艺术明星和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会大量涌出。再次,传统舞团应建立会员系统,用粉丝系统支撑长期创作、扩大周边信息。最后,进行直播形式与内容的策划,直播带票、明星带票在目前的艺术市场中是必要的。伦敦当代华人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兼首席执行官张安婷提出,由于疫情原因,当代华人艺术中心共呈现6个委托创作的数字作品和一个通过APP进行的虚拟现实的创作。他们希望能够做成一个大众表演的空间,借由这样的方式与受众产生远程交流。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教师、制作人蔡雅娇认为,国内外剧场围绕在场与在线的艺术表现形式,大体呈现出3种创新的剧场生态。其一,很多剧院团通过改造原有剧场的基础设施、突破常规剧场空间的限制、综合运用“浸没剧场”“特定场域演出”“漫步剧场”等戏剧理念,模糊了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物理空间,营造多元的演出体验;其二,以“演出上线”和“演出在线”两种表现形式为观演体验带来革新性的面貌;其三,在视频直播、 VR、 AR、 MR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亦呈现出“在场化”的发展趋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春认为,从业者重启和回归剧院,我们所依赖的技术工具正在转变成常态的,表演艺术的概念范畴、线上的公益行为和经营模式、表演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保护,都成为从业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BDA舞蹈论坛(2020)是北京舞蹈学院党委领导下创办的高端学术品牌,是海内外舞蹈艺术家和权威专家学者沟通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未来期待BDA舞蹈论坛能够继续为全球舞蹈界搭建学术平台,呈现更多精彩、深刻、富于启发的观点与思考。

  (本文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对本文观点整理有贡献的包括北京舞蹈学院田湉、苏心、胡昕恬、乐艺涵、林康馨、蔡均适、杨诗函、丁健、谢岚、刘明明、陈梦笛、李依依、赵林煜、张聪、张雪纯、李延月、张沁悦、蒋胜楠、刘祎祎) 

(编辑:张钰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