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9月9日下午,当河北省寒晖合唱团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在陕西榆林保利大剧院响起,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被这熟悉的音符唤醒内心的深情,齐齐站起,共赴这场盛大的礼赞。万众心声汇成一片嘹亮的合唱,激昂的音浪铺展开来,经过激烈角逐脱颖而出的全国八强合唱团齐聚舞台,以磅礴的和声与深情的演绎,为这场由中国音协、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联共同主办,历时4天的“放歌陕北 唱响中国”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陕北民歌植根于黄土高原的广袤大地,历经口耳相传,已演化为中国民歌艺术中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厚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旋律多自由奔放、气势磅礴,在黄土地上,不论是表达农耕、情歌,还是歌颂革命与山河变迁,陕北百姓总能以歌为声,将淳朴、刚毅、豁达的精神咏唱于风尘之中。本次合唱大会正是以“民歌”为魂、以“合唱”为体,把陕北民歌的风情与新时代的审美融汇在舞台上,展现出传统艺术的蓬勃生机。
9月7日、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支优秀合唱团、1700余名演出人员在榆林保利大剧院陆续登台展演。河北省寒晖合唱团、延安大学鲁艺合唱团、广西音协合唱联盟民歌合唱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天津开放大学美音女子合唱团、内蒙古艺术学院“百灵合唱”团、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乌鲁木齐交响乐团合唱团、兰州老兵合唱团、青海师范大学合唱团等团队,先后演绎了《南泥湾》《赶牲灵》《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康定情歌》等经典曲目,悠扬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在舞台与观众之间流转,不同地域的歌声相互辉映,形成一幅多彩的合唱长卷。而榆林本土的陕北民歌合唱团、榆林工会职工合唱团、榆林男声合唱团等更以浓郁的地方风情赢得满堂喝彩。各团技艺精湛、风格鲜明,既保留原曲风韵,又大胆融入多声部合唱技法与现代编排理念,展现出陕北民歌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元可能。
延安大学鲁艺合唱团自2010年起活跃于国内外舞台,在延安精神传播与经典音乐演绎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新时代红色文艺的标杆团体。指挥刘羿畅介绍说:“这次演出我们特别选择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由赵季平先生创作的《陕北风情——情歌》作为主旋律。选择这首歌,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观众接受度高,便于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我们进行了现代化改编,融入和声写作技巧,让陕北民歌在现代合唱语境中焕发新声。这也是我们探索本土文化与现代合唱艺术结合的一次尝试。”他坦言,最大的挑战是声音统一,陕北民歌的个性鲜明,不同声部各有特色,需要通过发声调整和共鸣训练,在保留个性的同时实现整体和谐。正是这种探索,让传统民歌在当下展现出了新的可能。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正以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如今在榆林,涌现出一批新生代的民歌创作者、演唱者,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本次活动顾问、中国音协名誉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表示,本次大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与民同乐”。成千上万的人齐聚榆林,共同参与、同声歌唱,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不仅体现了民歌的广泛影响力,更将推动民歌文化深入基层,意义深远。赵季平强调,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保持这样的热情,借助全国上下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东风,陕北民歌必将不断推出新作品,前景越来越广阔。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一批扎根本土、源于民间的合唱团体不断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民歌的热爱与传承。榆林陕北民歌合唱团便是其中之一。这支队伍由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与榆林青鸟合唱团共同创建,团员覆盖了各个工种,包括警察、医生、工程师等,大家全凭兴趣爱好聚拢于此,以纯公益形式参与排练与演出,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合唱训练,致力于用方言演唱和推广陕北民歌。据合唱团团长王涵介绍,本次比赛,团队选唱了《赶牲灵》,这首歌作为陕北民歌的代表作,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合唱团成员冯卓说:“这首歌自小听祖辈传唱,能够生动展现陕北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用母语表现民歌韵味,我们在咬字、旋律和声部处理上做了细致调整,既尊重传统,也融入合唱艺术的表现方式。将独唱改编为合唱,不仅丰富了音乐层次,也拓宽了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路径。排练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统一来自不同背景成员的发音和气息,但大家通过持续磨合,逐步在合唱中唱出了质朴真挚的陕北风情。”
除了展演活动,本次合唱大会还组织了两场“送欢乐下基层”演出,将合唱艺术从舞台延伸至民众生活中,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歌声凝聚人心的办会宗旨。在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吴可畏看来,本次参赛团队在选曲上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反映出民歌合唱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更富创意的表达路径。他强调,合唱团应当具备“撒手锏意识”,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选择那些既有民间韵味又具当代审美高度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融合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情感张力,即使演唱存在细微瑕疵,仍可凭借其艺术感染力打动观众,实现传统音乐语言的现代表达。
在创新的同时如何把握传承的根本,同样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本次合唱大会是推动陕北民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阎宝林认为,民歌的真正传承不能止步于原样复制,而应扎根民间语境、融入时代精神,借助多声部的合唱艺术构建传统声音的当代形象。阎宝林表示,“没有不正确的声音,只有不正确的声音运用”,演唱方法必须与作品的时代特征、地域文化紧密契合。例如在演唱陕北民歌时,应在尊重方言发音和本土音色的基础上,合理融入现代合唱技巧,让古老民歌唱出新时代的韵味,使其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也在传承中焕发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