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的期望为心之所向

时间:2025年09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琼
“潜心创作担使命 立心铸魂树行风”中国文联2025年文艺名家宣讲活动走进南宁、昆明——
以人民的期望为心之所向

  “艺术创作如何才能更动人?创作者和种地的农民一样,只有躬下身去,才能挖掘素材;只有捧起泥土,才能让作品与土地融合。”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如是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我深知,对观众产生最大影响的不是演员本人,而是我们塑造的角色。演员要用角色为历史还原真英雄,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后人树立好榜样。”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一级演员王丽达表达了对歌剧表演的感悟。

  9月4日至7日,“潜心创作担使命 立心铸魂树行风”中国文联2025年文艺名家宣讲活动走进广西南宁、云南昆明。王勇、王丽达分别带来以《我的五个“一”》《在歌剧舞台上的成长》为题的宣讲。

  王勇的“五个‘一’”,即“一个人”“一艘船”“一本日记”“一封信”和“一座碑”,分别对应由他担任编剧创作的歌剧《呦呦鹿鸣》《红船》《天使日记》《侨批》与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中国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历程与场景。王勇指出,写鲜活的现实题材不能随心所欲,具有一定难度。《呦呦鹿鸣》涉及的题材被很多编剧认为“没戏可写”,很容易陷入“描绘日常的流水账”的困境,但他却被屠呦呦“择一事而终一生”的敬业精神所震撼,苦思冥想后,通过设置童年、中年、老年三个“屠呦呦”,将几个独立的代表性事件有机地勾连在一起,让演出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王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选择河北曲阳石匠为主角,是因为石匠从西汉起跪着为帝王将相雕碑,到新中国站起来雕刻人民自己。不同于纪念帝王将相功德的碑刻,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座人民雕刻人民英雄的丰碑,因此他从“人”下笔、从“人物”出发,在“石老爹”的转变中注入巧思、融入真情去反映人民与英雄的关系,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民”这一宏大主题。

  王勇直言,他一边输液一边敲字写出的《红船》,是他投入最深、付出最大的一次创作。他在分享中谈道,在查阅海量史料后,他深受震撼,感慨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堪称一部人类史诗,歌剧尤其擅长表现史诗题材,当史诗题材与史诗的表达碰撞在一起,定能相得益彰。通过16次时空转换,终于“举重若轻”地从有限时空辉映出我们党的无限事业。在创作《天使日记》和《侨批》时,王勇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护士日记和侨批文献,以更深入地走进创作对象的内心。王勇指出,想要创作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还是要深入寻找真实的故事,理解人、发掘人、塑造人,最终实现戏剧艺术的最终使命——通过表现人的情感和生存状态来影响和提升人。

  王丽达出演的歌剧和音乐剧大多是讴歌人民、赞颂英雄的作品,民族歌剧《沂蒙山》《扶贫路上》《英·雄》就是其中的代表。她表示,每次接受不同的角色任务,都会结合人物的特点、性格、职业以及剧本反映的历史年代去揣摩角色。这些角色所焕发出的善良、坚贞、顽强,让她看到了中华民族女性身上最优秀的闪光点。比如,由她饰演的《沂蒙山》中的主角海棠,这位沂蒙母亲在抗战中为保护八路军后代,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演绎海棠失去儿子的片段时,王丽达捕捉到了海棠从崩溃到觉醒的心理转变:前半段用爆发式的呼喊质问苍天,中段转为对孩子的喃喃絮语,最后在“血染青山春又生”的咏叹中完成精神的升华。

  “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能与角色融为一体,实现思想情感的升华。”为了演好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的主角、“时代楷模”黄文秀,王丽达看了无数关于黄文秀的新闻报道,阅读她生前的日记,和导演一起反复推敲,逐步走进黄文秀的世界——她爱笑,走路像男孩一样大步流星,说话语调爽快……王丽达将这些细节融入表演,塑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黄文秀形象。饰演民族歌剧《英·雄》中的女共产党员缪伯英时,她被其生前最后一句话“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深深打动,于是怀着敬仰之情,用最大的努力去表现缪伯英的性格与气质。“通过对歌剧人物形象的塑造,我的思想和感情更加成熟,精神也受到洗礼,我希望能够以这些角色的力量感染更多人。”除了真诚的讲述,王丽达还现场演唱了歌剧中的片段,引发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艺术家们的宣讲深入浅出、生动感人,深深吸引了两地文艺工作者,并引发了思考和讨论。南宁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陈春燕表示,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自己听了两位艺术家心怀家国、扎根人民的故事和生动的创作分享,深受触动和激励,希望自己也能在岗位上,更好地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云南省书协副主席王熙权也表示,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人生故事,有效凝聚行业共识、净化行业风气,给基层文艺工作者带来了深刻启迪,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聆听中国文联组织的宣讲活动。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