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山东省影协、临沂市文联承办的电影《大突围》专家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与电影《大突围》出品方、主创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影片的选题立意、思想内涵、艺术表达、青春叙事、时代价值及社会传播等展开研讨交流。大家认为,影片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独特的青春叙事,艺术化再现了沂蒙军民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革命信念,深刻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充分肯定了《大突围》的社会效益与艺术品质,认为影片在战争场面、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均达到较高水平,其创作实践为同类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提供了宝贵经验。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影协主席李九红评价,影片是对沂蒙精神艺术性表达的创新探索,延续了山东出品电影的红色题材创作基因。临沂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于泳表示,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大突围》以光影艺术的形式赓续红色血脉,是传承沂蒙精神的生动艺术实践。
“电影《大突围》通过青年苏凡的成长折射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将大场面与小细节结合得恰到好处,整体风格悲壮激昂,人物群像刻画生动鲜活,堪称一曲悲壮而激昂的青春颂歌。”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一川表示。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则评价,《大突围》通过紧凑的情节、持续的悬念增强了观赏性,影片中的战争场景兼顾宏大场面与局部细节,颇具艺术感染力,而主创团队对抗大学员青春群像的刻画尤为值得称道。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廷信认为,电影《大突围》以抗大学员视角展现“战火中的青春”,通过表现青春群体的困境与斗争彰显精神力量,对激发当代青年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大有裨益。知名军旅作家周大新谈道,《大突围》选材新颖、视角独特,在细腻呈现青年人成长过程的同时,也真实刻画了战争的残酷性,片中几位人物牺牲带来的强烈震撼,让观者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研究员高小立表示,《大突围》通过细节刻画让观众产生深深共情,如片头处独具匠心的版画表现形式呼应了抗日战争语境,而片尾处青春笑脸与战争惨烈的对比也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些都是对伟大沂蒙精神的生动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