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通州大运河畔开启京杭大运河沿线京剧电影六城巡展
苏州站,一曲《牡丹亭》彰显“水上雅集”韵味
当沧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灯光渐暗时,大银幕上最后一段京剧唱腔依旧余韵悠长,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发行分公司主办的“运河梨园夜·光影映万家”京杭大运河沿线京剧电影巡游展映活动在此画上句号。
这场跨越北京、天津、沧州、济宁、苏州、杭州六城的文化惠民巡游展映,积极响应中宣部电影局“跟着电影去旅游”倡议,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沿着京剧艺术“徽班进京”的北上路途,将“京剧电影工程”里中影出品的多部京剧电影佳作奉献给大运河沿岸广大观众,在千年运河两岸开启一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艺术盛宴。
跨越千里的文化邂逅,见证国粹的光影之行
天津与沧州作为此次京剧电影巡游展映活动的最后两站,为这场文化惠民活动圆满收官。在天津,依托“中影校园影视公益服务平台”及“中影影视思政大课堂”,电影巡游展映走进天津市第一中学校园,与近百名大中小学生展开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光影对话,为莘莘学子送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思政课”。
京剧电影《九江口》导演刘学忠现身活动现场,分享影片的创作初衷:“京剧电影可以让大中小学生通过电影这一载体,更好地了解中国戏曲这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希望每一段戏曲故事,都能给当代青年人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
活动现场,思政课教师通过解读京剧电影《九江口》,将京剧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可贵精神化作可感可触的艺术体验,带领刚刚完成观影的同学们感受影片所展现的“忠孝节义”;在天津京剧院花脸演员刘嘉欣的示范与教学下,青年学子们还现场学习模仿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
在沧州站,一场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上演,传统京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新体验。京剧电影《四郎探母》中荡气回肠的唱腔在运河上空回荡,与展示馆里陈列的非遗展品形成跨越时空对话。
在映前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问答环节中,观众们争相抢答关于京剧艺术、运河文化的趣味问题,不少家庭全家出动,父母带着孩子在互动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很多孩子在活动现场写下自己的真切感受:“我想学京剧表演”“京剧脸谱真好看”“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京剧电影”……这些纯真质朴的留言,不仅传递着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喜爱,也描绘出一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画面。
溯源京剧诞生历史,尽展运河六城特色
梨园雅韵,赋能城市新风景;千年运河,串起文旅新篇章。此次京杭大运河沿线京剧电影巡游展映活动,以创新的“一城一特色”文旅融合体验,为六城观众带来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旅——北京的“京剧溯源”、天津的“青春思政课”、沧州的“非遗文博之旅”、济宁的“京剧教学特别场”、苏州的“水上雅集”、杭州的“徽班故事会”,不仅让千年国粹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中绽放出新光彩,也在“五一”小长假期间丰富了群众的旅游选择。
作为本次巡展的首站,北京通州大运河畔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启动仪式拉开六城展映序幕。京剧电影《穆桂英挂帅》的精彩放映,不仅为巡展活动打响头炮,更呼应了北京作为京剧艺术发祥地的独特文化地位。活动深度结合北京文化特质,生动展现四大徽班沿运河北上的历史轨迹,并邀请青少年京剧爱好者身着戏服、脚踏轮滑进行“新国潮”京剧互动表演,展现传统艺术的青春活力;映前京剧爱好者们发起的“陪着爸妈看京剧”暖心倡议,也博得全场掌声。
在“运河之都”济宁的运河文化广场,京剧票友手把手教学,传授“手眼身法步”等京剧基本功的要义,现场观众也“各显神通”,踊跃上台争相展示。有观众表示,在大运河畔欣赏国粹经典,既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体验新颖的互动形式,是一次崭新的文化体验。
如果说大运河北段的巡展活动洋溢着浓郁的市井烟火气,那么在大运河南段的苏州、杭州两站,巡展活动则生动展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诗画雅韵。在杭州的运河广场,观众们于运河的柔波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娓娓讲述中,重温京剧艺术诞生的过程。在苏州长船湾青年码头,映前的古筝与昆曲表演,让琴声的韵律和戏曲的婉转交相辉映。有观众表示:“这样的演出形式既亲切又新颖,让我们对家乡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运河之水奔流不息,梨园之声代代相传。作为一次以光影为媒、以运河为线的文化惠民活动,“运河梨园夜·光影映万家”京杭大运河沿线京剧电影巡游展映由京剧电影工程领导小组指导、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发行分公司主办、中影二级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