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者之心》:一种化繁为简的励志电影策略

时间:2024年07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唐鸿

电影《泳者之心》剧照

  影片《泳者之心》于暑期档悄然入场,该片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德裔美国女孩特鲁迪·埃德尔成为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女性第一人的故事。影片不仅涉及近年流行的女性主义话题,而且对女性主体性的探寻有充分展现,同时,它也是一部平铺直叙的励志电影,与时下年轻人流行的“丧燃”“反卷”相比甚至过于传统,然而影片却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口碑,至截稿时,豆瓣评分9.0分。国内近来也有类似题材作品,但市场反响不一,不妨让我们借镜该片,探析其中门径与策略。

  信念与追求是影片的决心 

  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编剧格伦·斯托特在2009年出版的《年轻女子与海:特鲁迪·埃德尔是如何征服英吉利海峡并影响世界的》一书,由于真人真事改编,因此影片《泳者之心》的检索标签之一为“传记”类电影。然而,传记性之于本片而言并不是其首要色彩,相较于侧重刻画人物多面性与复杂性的历史人物传记片而言,本片并未执着于探索特鲁迪的人物立体性,相反,影片对人物的性格特质以及影片的激励核心都做了扁平化的提取与处理。

  影片中,特鲁迪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信念感、无畏精神与超强意志力,影片对人物的刻画也都围绕此中心展开,比如特鲁迪以惊人的意志力战胜了当时的顽疾麻疹;特鲁迪坚持搬煤块终于进入游泳池学习游泳;特鲁迪为了争取赞助,证明自己具备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实力,她在3小时内从纽约游到新泽西;最终,特鲁迪坚持不懈,在第二次横渡海峡中获得成功。

  在以上一系列激励事件中不仅特鲁迪的意志力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激励事件的核心追求也非常明确,即女性主义主体性的觉醒与探寻。影片中特鲁迪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妈妈的鼓励、姐姐的陪伴、女教练的引导下完成的,在特鲁迪的带动下,女人被允许进入男人的游泳池,第一次比赛赢了澳大利亚选手,创造了纪录;美国女子第一次参加了奥运会游泳比赛;小女孩们特地前来告知,因为特鲁迪取得的成绩,她们被允许游泳,甚至比男孩还快;对面楼中家庭主妇们的心都被特鲁迪横渡的壮举所牵引着;海岸边燃起的火把在为她们的英雄引航和欢呼。女性变成了群像,主体更加有力。

  影片创作者剥离旁枝末节,对人物灵魂和主题精神做了一番化繁为简的提炼,赋予了影片更为明确的励志色彩,叙事也因此变得轻巧而奏效,观影心理期待与影片高潮完全吻合,使影片具有较高完成度。

  源于女性,不止于女性 

  影片人物原型特鲁迪·埃德尔于1905年出生于纽约德裔家庭,父亲做贩肉生意。1791年,法国大革命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了《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即《女权宣言》,标志着女权运动的兴起, 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1918年,美国众议院批准了妇女的选举权,1920年正式生效,美国成年女性与男性拥有了同样的选举权。因此,特鲁迪的母辈女性已经受到女权运动的启蒙,而特鲁迪和姐姐更是伴随着如火如荼的世界女权运动成长起来的,她和她们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影片开篇便开门见山地引入斯洛克姆将军号起火的真实事件,将主题直指女性力量的崛起。影片中经由特鲁迪妈妈口述得知,一艘游轮在离岸仅9米的地方起火,死者多为女性,因为她们不会游泳,无法跳入水中求生。此事令年幼的特鲁迪震惊,也坚定了妈妈要让女儿们学习游泳的意念。

  然而,影片并未在女权解放和女性群像塑造中止步,而是将主题引向了更为广阔的地带,其表现之一就是影片中男性角色的塑造。影片中特鲁迪的父亲是一位重要的男性角色,他从轻视女性,到悄悄收起女儿的荣誉绶带,到现身支持女儿横渡海峡,到最后骄傲地说出“我的女儿”并与她紧紧相拥在一起,父亲的转变也代表着部分社会观念的进步。片中伯吉斯的角色设定耐人寻味,他是第二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男人,被媒体称为“英雄”,但因为一次意外裸泳,被警察当场制住,伯吉斯成为特鲁迪横渡海峡的引航人,可视为文化进程中文明的部分。而同为横渡挑战者的本吉虽然只有寥寥数场戏,却将主旨推向了另一个高度,表面看,本吉和特鲁迪只是共同挑战者,而另一层面,面对宽广海峡与深奥自然,他们同为弱者,更是征服自然、挑战人类极限惺惺相惜的诚挚伙伴。

  影片第一个镜头,也是主角特鲁迪的例证性动作,她穿好泳衣、涂上乳霜,来到大海前,哼起那首开心的小歌,镜头调转至特鲁迪的背影,女孩独自面朝无垠大海,片名淡出;影片末尾,人物原型特鲁迪·埃德尔的真实影像出现在银幕上,呈现了特鲁迪横渡海峡和接受民众欢呼的场面,旁白说道:纽约从未举行过如此盛大的运动员庆祝游行,既不是为了男人,也不是为了女人。最后一个镜头,影像拉回了原电影中,戴着红色泳帽的特鲁迪以自由泳姿畅游在大海中。这不只是少女与海,更是人类与自然、弱小与强大的生命博弈。

  有关真实力量的悖论 

  诚然,纵览《泳者之心》全片,其文本风格是朴实利落的,也可说是保守稳妥的,这也让一些观众将影片的成功归结为故事拥有人物原型的真实力量,但果真如此吗?

  真实向来存在于被告知主体的脑海中,主体得知和相信即可视为真实。因此,我们不可忽视影片看似平淡无奇、浑然天成故事背后的功力与技法,节奏的纯熟使一切归于叶落无声处。

  但反向省之,或许正是真实的力量给了创作者信手拈来的底气、化繁为简的勇气与澎湃浩瀚的势气,才铸就了影片的成功。尽管励志电影为了商业目的,通常在故事目标与追求的选取上具有一定奇观性,与日常生活保有一段距离,但励志电影可贵之处在于,它总是站在人类的高度不断向我们揭示,生活中出现困难是常态,唯有正视困难、对抗困难、战胜困难才是人类生活与延续的正途,这或许也是励志电影佳作频现、长盛不衰的原因。

  (作者系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部(电影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