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敢于扬帆,乐见后浪

时间:2024年02月2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冯远征,1962年生于北京。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艺委会副主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

  主演数十部话剧、影视作品,话剧代表作品有:《茶馆》《日出》《足球俱乐部》《哗变》《全家福》《知己》《司马迁》《玩家》等;影视代表作品有:电影《青春祭》《美丽上海》《建党伟业》《1942》等,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钢铁年代》《老农民》等;导演话剧作品有:《司马迁》《杜甫》《正红旗下》等;出版著作《冯远征的表演课》等。

  曾荣获全国和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和北京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话剧金狮奖、电影金鸡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以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奖、华鼎奖、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金凤凰奖、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等专业领域奖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话剧《茶馆》剧照

我是在北京人艺成长起来的

  1985年至今,冯远征在北京人艺已经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从未换过工作单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这个地方太熟悉了,待在这儿的时间比在家里还长。

  冯远征最初知道北京人艺是从电视机上,那时的他还在业余学习表演。他第一次坐进北京人艺的剧场看戏时,就被戏剧艺术的那份魅力所震撼。就在坐进剧场的一瞬间,他便憧憬着能够成为这个剧院的演员。后来他下定决心:“有朝一日,我要能站在这个舞台上演戏,死都值。”冯远征最终如愿成为了北京人艺的一名演员。

  在北京人艺工作的前些年,冯远征主要以一名普通演员的身份边学边成长,刻苦拼搏,不断进步。从参加北京人艺复试,面对于是之、林连昆等众多艺术大家时的惶恐,到在前辈们的帮助支持下逐步成熟成才;从1992年站在侧台观摩上一代《茶馆》,看到老一辈艺术家谢幕后自己内心的失落与不安,到亲身接续扛起2005年新一代《茶馆》,被广大观众的赞赏与认可;从《天下第一楼》剧中的一个龙套演员,到真正成为北京人艺的顶梁柱一代。

  伴随着时光的推移,冯远征也开始了新的尝试。担任演员队队长,成为导演,如今又领导和管理整个剧院,冯远征是北京人艺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做演员时演好角色就可以了,但作为领导者,要考虑得更全面。剧院杂事多,不只是内部的问题,还要面对观众。”冯远征表示,“这对我而言也是个学习的过程。”

  从演员到真正的管理者,就如冯远征自己所说:“我是在北京人艺成长起来的。”

剧场才是精神的归属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时代,诸如电影、电视剧等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发展迅速,包含新媒体在内的传播手段高效且影响广泛,人们接收信息、选择娱乐的方式也愈发丰富。冯远征对此也有清醒的认知,他坦陈,“我们这代人艺人也是靠演电影电视‘火’的。”“现在院里60岁左右、有名气的演员,基本都是凭借影视作品被大众认识的。”但冯远征认为这些不必叹息。“舞台戏剧和影视作品是相辅相成的,影视领域的成就可以反哺剧场,它会吸引很多原本不关注剧场艺术的观众走进人艺。今天,北京人艺的很多观众也不完全是话剧观众。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在当年因为某些影视作品而了解、喜欢某些演员才走进剧场,进而爱上了人艺话剧。”

  在冯远征看来,剧场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不会消亡的。作为一位戏剧演员,也做过影视剧演员的他,冯远征认为“舞台”与“镜头”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观众的直接反馈,可以说,舞台艺术是台上的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影视作品在播出前没人知道庐山真面目,但舞台演出,每次都是直面观众。当观众走进剧场、大幕拉开的一瞬间,演员与观众同呼吸,大家都沉浸在作品里。冯远征回忆起出演话剧《张居正》时,自己在台上能够深切感受到观众在落泪、在难过。“舞台剧演员最幸福的时刻,是谢幕时收获掌声,那是观众对你最直观的喜爱与认可。演员和观众之间应该是亲人关系,既相亲相爱又能直言不讳。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为什么人们又开始重新关注戏剧?为什么观众还愿意走进剧场?冯远征的答案是:“因为剧场是精神的归属。我们可以在里面寻找到快乐和悲伤,可以和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一旦你坐在剧场里,就会沉浸其中。”

话剧《张居正》剧照

  话剧《张居正》,是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兼任导演和主演,与编剧熊召政九易其稿的心血之作。该剧于2023年底推出后,社会反响热烈,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与认可。

  《张居正》作为跨年大戏结束首轮演出后,2024年1月19日-2月13日,正值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北京人艺的历史题材大戏《正红旗下》再次开始了新一轮演出。《正红旗下》作为冯远征的导演力作,自2023年1月首演以来,人气迅速累积,口碑良好。

首先要做的是守正创新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近些年来冯远征思考的课题。

  “中国叙事里有我们的语境,有我们的传统,有我们的历史文化,还有文化传承。”这是冯远征多年来艺术实践的感受。早在1986年,冯远征的德国教授来中国看到了昆曲表演后,惊讶地说:“这样的表演是我们追求的,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表演,这么美、这么好看”。那时的冯远征就意识到,中国文化有足够的底蕴,用中国式的叙事方法展示中国文化的美,一定能够得到世界的喜爱和认可。数年前,北京人艺的话剧《知己》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演出,剧中展现中国东方色彩的服装、舞台设计,以及借用戏曲艺术特点的表现形式,都让外国观众感到非常震撼。冯远征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守正创新。”

  在解读经典的题目中,冯远征思考了很多。由他执导的话剧《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是一部讲述北京故事的京味戏。此剧在舞台呈现过程中,并不像北京人艺那些传统作品,一个四合院、一条胡同开幕。冯远征和主创团队把舞台设计成了老北京建筑房顶的意象,以新鲜的设计感,令观众感受到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

话剧《正红旗下》剧照

早晚有一天,现在的年轻演员也要站在舞台中间

  今天的北京人艺,又到了新老交替的阵痛期。

  这两年间,北京人艺一线的演员和舞美工作人员有二十多位要退休。冯远征自己也表示:“如果不是接了这个职务的话,我去年年底就应该退休。”作为导演、北京人艺的院长,冯远征启用了很多新的年轻演员。对此,冯远征认为:争议一定是有的,但这些“都是需要经历的过程”。

话剧《玩家》剧照

  “你要相信年轻人的聪明智慧,他们尽管稚嫩,他们需要时间的历练,但是年轻永远是优势。”冯远征说,“我还记得当时我进学员班的时候,我们第一次给曹禺老师汇报,他拄着拐,看完了以后给我们讲了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走的时候跟我们一个个握手,看着我们说年轻真好。我当时心里却羡慕他:您是大艺术家呀,我们什么时候能到您那个份儿上呢?但是走到今天,我看到年轻人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年轻真好,青春可以肆意地挥洒,当然不能挥霍。如果有人说他们还稚嫩,演得不好,我说那是我的责任。”

  冯远征始终记得老一代人艺演员对自己这代人的帮助,也从不吝于对下一代年轻演员的赞誉与支持。“其实现在的年轻演员比起我们同年龄的时候,要强很多,聪明很多,所以我觉得不要老用一些俯视的眼光去看年轻人。如果你拉回去跟他平视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很多优点,你会发现他很努力。”当人艺艺术考核中孵化出《哈姆雷特》《赵氏孤儿》等年轻人的作品时,老一代的人艺老师们起立鼓掌。这些作品也确实经过了观众的检验,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话剧《杜甫》剧照

话剧《哗变》剧照

  我们国家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是随着这个时代一起走过来的。现在的年轻人机遇很多,但也会面临极大挑战,他们想要走到舞台中间,一定会忍受一段阵痛,那就是观众的希望。观众们期待看到最好的表演。作为老演员,不可能撑到老态龙钟的时候再给年轻人让位,要尽早给他们机会,甚至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新老交替的过程中,不希望看到一刀切而导致的断代,而是要穿插着来。早晚有一天,现在的年轻演员也都会站在舞台中间。冯远征对年轻演员寄予了厚望与期待。

  “我觉得时代在变化,一代一代的演员在变,一代一代的观众也在变。北京人艺现在的主流观众群体已经是90后了,所以我们不能让90后老看一些老古董似的表演,我们也要符合当下的需求。但是精神的内核,精髓的东西,北京人艺传统的那种精神所在一定要传承下去,而不是简单地说说。”冯远征说。要做出更多精品大戏,要做出留得住的作品,要让观众愿意反复走进剧场……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深入的探讨。

(编辑:陈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