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王玉文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75岁。2月27日,王玉文遗体告别仪式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回龙厅举行,近百位国内摄影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向这位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贡献的著名摄影家作最后的送别。
王玉文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王玉文,1948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七届副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摄影师。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在40余年的时间里,王玉文致力于工业摄影创作,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伟大变革的过程,为中国工业摄影、工业遗产影像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作品《寒窗锦影》《乌金》《你追我赶》《冬天的河》在全国、东北三省获奖,并入选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品《乌金》获辽宁省政府文艺创作奖。主持编辑了大型摄影画册《辽宁摄影三十年》《辽宁摄影五十年》,参与编辑的《中国摄影百年》获全国优秀图书奖。先后出版《影像背后》《工业时代1978-2017:中国摄影家王玉文》等多部摄影作品集,曾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画册)奖。
多次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理国际影会等摄影节展上策划展览。举办“大地的儿子”朱宪民、王玉文摄影展暨作品研讨会,工人·农民——朱宪民、王玉文影像40年典藏展,“致敬劳动者”朱宪民、王玉文作品展。多次担任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委。
“我是一名从矿山走出来的摄影人。”
出生于辽宁省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的王玉文,是产业工人的儿子、大矿山的后代。从小生活在矿区大机器轰鸣声中的王玉文,被身边产业工人朴素的情感滋养着,一直有着当矿工的梦想。
然而,姐姐家一部5元钱的相机改变了王玉文的人生轨迹。他萌生了对摄影的兴趣,从北京拍到上海,一发不可收拾。出于对矿山、对工业独特的感情和认知,王玉文把镜头对准了矿区、工人。
一个个酷暑寒冬、一个个节假日,他奔走于炼钢炉前、矿山井下、铁路沿线、钻井台边,以自然生动的画面、平实流畅的视觉语言,记录了工人完成任务的喜悦、井下作业的危险、下岗后的失落、冲出困境的欢欣……王玉文的镜头里“没有离开过人”,呈现出区别于其他人工业摄影的独特之处。除去王玉文身上割舍不掉的工人情怀,东北老工业工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也促使着他“把他们记录下来,把他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记录下来”。
正如王玉文所说:“东北老工业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太大了,那些工人把最好的年龄、最旺盛的精力都献给了东北老工业……如果我们摄影人不去记录,就没法儿让人去回忆,去记住这些人在这个时代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1978年 阜新发电厂 维修冷却塔
1983年 辽宁抚顺 龙凤矿矿工
1986年 辽宁阜新平安矿 矿工升井
1990年 本钢 炼钢工人的午餐
1995年 辽宁阜新新邱露天矿 矸子山上的捡煤女工
2002年 辽宁抚顺 矸子山上的女人
2003年 辽宁阜新 高德煤矿矿工升井
2007年 黑龙江漠河 储木场
“作为工业纪实摄影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是一个不可推卸的担当和责任。”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中国工业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辽宁摄影家拍摄工业照片是一项光荣传统。田园、张甸、苗明等老摄影家拍出了辽宁大工业的欣欣向荣、热气腾腾。
王玉文汲取了老一辈摄影家的创作经验,坚持40多年以工业为主体进行摄影创作,他用相机记录了中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工业留下了珍贵的档案。他以一个时代印迹追寻者的姿态,记录了对人民生活状态的细致观察,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郭兴文曾这样评价王玉文:他以尤金•阿杰特的眼光、沈延太的精神,紧随历史前进的浪潮,用手中的镜头,对所处的既艰辛多变、又丰富多彩的时代,忠实记录下辽宁工业发展的历程,为世人留下珍贵的历史影像。
1989年 辽宁阜新高德矿 五十年代的摩电车
2003年 辽宁阜新矿业集团海州露天矿 废弃的编组站
2005年 辽宁大连中远造船厂
2009年 辽宁沈重 职工在告别老工厂
2010年 辽宁大连中远造船厂 工人上早班
2014年 沈鼓集团的青年工人
2016年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作为承前启后的工业纪实摄影人,
王玉文的镜头如一面镜子,
映照了东北老工业兴衰史。
在辽宁省摄协工作的30多年间,
他带出了一支辽宁工业摄影队伍,
对东北工业的持续记录,
对中国工业摄影、工业遗产影像,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深切缅怀王玉文先生!
来源 | 参考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中国摄影报等
图片 |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中国摄影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