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子·共发展”:团体会员在行动——江苏·贵州

时间:2021年09月26日 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 作者:

  9月23日上午,“2021贵州·江苏红色文化书法作品交流展”在贵阳美术馆开展。贵州省委副书记蓝绍敏,贵州省委副秘书长唐仁勇,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水家跃,中国书协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灿铭,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谢少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徐州市书协主席马亚等20余名江苏艺术家;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兰义彤,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彭致力,中国书协顾问、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书协主席包俊宜,贵州省书协秘书长杨昌刚,贵州省书协主席团成员、贵州省书协历届理事会理事代表40余人参加本次展览座谈会。

  本次交流展由江苏省文联、贵州省文联指导,江苏省书协、贵州省书协主办,是两地书协积极响应中国书协“结对子·共发展”号召后的第一次展览。展览首先在贵阳举行,贵阳展结束之后,将择期在江苏举行。

 

欧阳黔森主持座谈会

兰义彤致辞

水家跃致辞

孙晓云致辞

  交流展的开幕以两地艺术家举行座谈会的方式启动,兰义彤、水家跃、孙晓云先后致辞。兰义彤对江苏省文联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愿苏黔两地艺术友谊之树长青;水家跃高度赞赏了本次结对发展活动,两地联袂,共谋发展,将会进一步推动两地的文化强省建设;孙晓云详细介绍了两地结对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并代表中国书协及江苏省书协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孙晓云在致辞中指出,这次江苏和贵州两地能够走在一起,结对共进,对于双方来说,是缘分,更是难得的机遇。希望两地书法家通过本次交流展能相互学习借鉴、优势互补、敞开胸怀、共同探索、深度交流、共享经验和资源,推进和深化两地对于书法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为东西部书法事业的交流融合作出表率,为中国书法的繁荣、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江苏、贵州两地书法家代表纪松、靳慧慧、岑岚、吴勇在座谈会上分别发表了自己的体会。

  蓝绍敏发表讲话并指出,当前,贵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本次红色文化书法作品交流展的举办,对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苏贵两地虽相隔千里,却渊源深厚、交流密切,特别是脱贫攻坚期间通过东西部对口帮扶结下了深情厚谊。江苏是文化大省、书法强省,文化建设和书法发展的经验做法值得贵州学习借鉴。希望两地以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为新契机,以实施书协“结对子·共发展”行动为新起点,深入宣传贵州,强化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推动人文交流结出更多丰硕成果。

 

江苏、贵州两地举行结对子签约仪式

  会议上,贵州、江苏两地省级书协和三对市级书协举行结对子签约仪式。刘灿铭与杨昌刚签约两省合作协议,在原有苏州市书协与铜仁市书协合作基础上,试点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市书协也与贵阳、黔西南州、遵义市分别结对。

江苏、贵州两地各三个市、州书协举行结对子签约仪式

  今年5月,苏黔二省在在中国书协驻会干部培训班的“结对子·共发展”仪式上正式结对、共谋发展。江苏是全国书法大省,贵州是全国篆书大省,两省本着协调、开放、共享、创新的发展理念,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优势互补,结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对双方将充分发挥书协的职能,从书法展览、学习培训、采风创作、志愿服务、交流宣传等方面推进相关协作,探索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推动形成有影响力的合作标杆,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出一批德艺双馨的书法人才,共建共享书法创作平台。协议约定,将着眼文化示范引领,加强书法交流交融,举行两省区书法交流展等活动;着眼深化改革需要,加快书法人才培养;定期在贵州书法发展相对薄弱的市县开展书法定点教育公益帮扶活动,促成一定数量的江苏书法名师与贵州中青年书法家结对;按照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双方可共享对方所建书法创作基地,更好地为两地书法家创作采风服务。

 

  贵州· 江苏红色文化书法作品交流展自6月底开展征稿,两地定向征集书法作品141件。本次展览苏黔联袂,将结出两地书法文化交流的更多丰硕成果。展览之后江苏书法家代表团还将在贵州深入基层开展一周的交流活动,与当地书法家交流书艺。

  当前,苏黔两地书法都处于高速繁荣发展时期,两地书家对书法艺术执着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理想异曲同工。开展艺术交流,有利于彼此相互镜照,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两地通过“结对子·共发展”行动的有效开展,以此次高水平的艺术交流为契机,相互借鉴、砥砺前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共同坚守艺术理想、建设艺术高原、勇攀艺术高峰,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