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与国产影视作品的系列化

时间:2024年06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涛


电视剧《庆余年2》剧照

  历经五年回归的《庆余年2》,从开播至今始终处于话题的中心。该剧根据猫腻的同名小说改编,虽是一部以架空历史为背景的作品,却为观众营造了真实可亲的人物、感同身受的情绪、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令人深思的主题。开播以来,《庆余年2》不仅在国内创下多项收视纪录,而且在海外市场上展现出强劲号召力,成为迪士尼流媒体平台“Disney+”史上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剧。

  《庆余年2》一方面延续了前作剧情张力与诙谐笑点并存的风格,另一方面在人物关系上更为复杂,并展现出善恶较量的深刻内涵。然而,观众对该剧的评价并非全然赞赏,批评意见主要集中于数量繁多且无法跳过的广告、前六集剧情的重复与拖沓、部分演员更换与演技滑坡、台词中的“烂梗”过多等几个方面。然而瑕不掩瑜,《庆余年2》迄今为止7.2的豆瓣评分虽然及不上第一部7.9的高值,但也算维持了较高水平。这不禁令我们思考:成功的影视作品在拍摄续集时会面临怎样的压力与挑战,又如何才能保持优势并更上一层楼?

  总体来说,影视剧的续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构思之初便为完整系列的一环,二是因前作火爆而导致续集的投拍。作为“三部曲”的中间一环, 《庆余年2》自然属于前者。同“哈利·波特”“指环王”“封神”“大江大河”等影视三部曲类似,《庆余年2》更多起到承接或过渡的作用;而相比起第一部带来的新鲜感和第三部的大高潮,第二部较易陷入不痛不痒的尴尬境地。同时,三部曲在剧作方面具有连续的情节呈现和人物塑造,这令续作不太容易严重“扑街”。与此相比,“跟风”式的续集往往缺乏系列作品的剧作构思,容易导致艺术与口碑的“滑铁卢”。

  对于续作来说,前作所取得的良好口碑和商业收益,其实是把“双刃剑”。《庆余年2》距离第一部已过五年,长周期意味着观众的期待值不断叠加,这对剧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开发周期中观众审美的变化、创作者自身创作逻辑与方式的改变,甚至演员外形、经历、心态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剧集的播出效果。

  即便存在这些压力与挑战,影视剧也热衷于推出续集以构成系列作品;这主要出于商业考虑。同优秀的前作一样,第二部应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精细优质的制作和行之有效的发行宣传;同时系列作品的延续性、整体性和互文性,也成为影视品牌得以树立的关键因素。从镜头画面到演员表演,从场景设计到服化道,从剪辑到特效,从对白到音乐,各个层面的视听语言都需要精益求精并具有连贯性,从而建构起这一系列品牌的独特美学风格。当系列品牌得以建立,影视作品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的整体性和制作、发行、放映等传播上的延续性就会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达到更好的商业收益。

  而在主题和叙事方面,系列作品也应具备一定的差异性。正如“指环王”三部曲分别命名为“护戒使者”“双塔奇兵”和“国王归来”,“庆余年”三部曲也拥有不同的主题——根据编剧王倦的说法,第一部是“融入世界”,第二部是“寻找自我”,第三部则是“最终挑战”。而从情节上来说,在第二部中,随着主人公范闲从“棋子”到“棋手”的身份转变,剧集开始探讨现代意识觉醒下的个人成长,并触及诸多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底色。如果说第一部更多交代了故事的世界观及诸多人物,那第二部便开始展开正邪之间的对战,并由此传递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正邪对抗在第三部里将被推至高潮。这样一种主题差异与情节分配,不仅符合观众的预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节奏。

  而真正构成“庆余年”系列价值内核的,是“家天下”的儒家文化精神。《易传·文言传·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余年”系列剧以儒家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从而表达了“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这样一种典型的儒家文化精神在该系列剧中贯穿始终,正是好的古装剧应当追求的“情怀”所在。

  因此,在差异化的主题和统一的文化精神之下,系列作品既连贯又独特的叙事模式、具有观众缘的人物设定以及连续性强的视听元素,令作品之间构成紧密的互文性联系。无论《庆余年2》的剧情如何发展,它都保留了前作一以贯之的影像风格与服化道、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充满诙谐梗的轻喜剧风格以及朝堂波谲云诡的博弈爽感,这就保证了观众的继续关注与长久喜爱。这一续集在国内外影视市场上的火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也为国产电视剧的系列化和国际化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