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大院》热播让基层干部群像生动丰富起来

时间:2022年12月18日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邱伟

  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县委大院》围绕一个普通县城领导班子中的干部作风改革,呈现了生动丰富的基层施政风貌和基层干部群像。胡歌在剧中饰演县委书记梅晓歌,他接受采访时表示,参演《县委大院》最打动自己的一点,就在于重新认识了一群“平时就在我们身边,一直在默默无私奉献的人群”。

  人物身上有股“傻劲儿”

  阔别荧屏许久,此次携《县委大院》重回观众视野,胡歌说,和过去拍的《琅琊榜》《伪装者》《猎场》相比,《县委大院》中的梅晓歌更接地气,“梅晓歌肩负光明县的改造和发展,他很执着,为群众负责。”胡歌把梅晓歌身上的品质概括为“傻、简单,有韧劲儿”。

  梅晓歌身上有股“傻劲儿”。剧中曾提到,梅晓歌从小就有个外号叫“傻歌”,和小伙伴一起调皮捣蛋闯了祸,梅晓歌永远是最后一个走,勇于留下来承认错误,勇于担当。而这股“傻劲儿”,恰恰是梅晓歌身上的一种优秀品质,也成为他工作中最大的特点。

  梅晓歌的另一个特点是简单,他大学主修数学专业,所以在工作中会化繁为简,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真实的数据表象看到问题本质,用解数学题的方式去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所以剧中的梅晓歌是个数字敏感型干部,他看得出账本猫儿腻,也记得住奶牛产量。

  梅晓歌身上“不轻言放弃”的那种韧劲儿特别打动胡歌,“梅晓歌最大的爱好是长跑,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坚持晨跑,他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都不会轻言放弃。”胡歌坦言,要说自己和梅晓歌有几分相似的地方,就是“勤能补拙”。

  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和艰难

  《县委大院》这部群像剧让观众看到基层干部工作的琐碎、复杂、艰难,有网友开玩笑称他们为“县委难团”。在胡歌看来,《县委大院》展现了一幅特别生动又全面的画卷,不仅可以看到“县委大院”里的人和故事,也能看到大院外千家万户的平凡生活,剧中也展现了乡镇、村一级的干部在工作中做出的贡献。

  剧中,胡歌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梅晓歌最常说的一句话:“同志们,我们要将心比心。”这部戏让胡歌对基层干部这群可爱的人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承受了比常人想象大得多的压力,也肩负着非常重的责任,要牺牲大量个人生活和时间。我对这一群可爱的人充满了敬意。”

  谈到参演《县委大院》的感受,胡歌表示自己既期待又忐忑。忐忑是因为他对梅晓歌所代表的基层干部比较陌生,一开始没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演好这个角色。而《县委大院》导演孔笙和编剧王小枪花了大半年时间下乡采风,帮助胡歌能够快速地进入角色。

  “王小枪老师下生活收集了大量真实素材,他把很多细节写得生动、有生气,我看到了一群可爱的人。”胡歌说,电视剧拍摄时,他每天都会和孔笙、王小枪沟通交流,“孔笙导演说我有个非常好的特质——生活中很喜欢笑,基层干部想营造良好的干群关系,亲和力十分重要,于是我也把这个生活习惯放在了梅晓歌身上。”

  诠释角色“去表演化”

  剧中的梅晓歌临危受命,刚刚走马上任光明县县长时,人物昂首挺胸,有几分意气风发。随着工作的深入,梅晓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他的身形也不再总是那么笔挺,尤其在担任县委书记后,梅晓歌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梅晓歌在县委会议上讲话依然掷地有声,可当面对最亲近的家人、好友,也会显露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面临的困难、挫折、阻力越来越大。

  在梅晓歌的人物塑造上,胡歌想避免一个高大全的形象,他适当给梅晓歌加入了一些无力感,有时会在形体处理上有一些疲惫感,尽量让大家看到一个身上担子千斤重,但仍然“鲜活”且“真实”的梅晓歌。按照胡歌对表演的理解,当演员和角色在思想上统一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去表演化”。

  胡歌透露,《县委大院》中后期的剧情中,梅晓歌在前行的道路上,会变得越来越孤独,“但这些都不能阻碍他,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他有信仰。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名党员,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