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剧照
国家艺术基金会2022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中篇评弹《战·无硝烟》是上海评弹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从浩如烟海般的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中精心选材、构思和创演的。上海解放不久,经济金融界曾发生了一次虽短暂却极激烈的斗争。据悉,为将这段真实历史了解透彻、体现到位,该书主创对1949年—1950年的上海经济史料作了地毯式的梳理,为“大事不虚”的历史题材创作原则,也为“小事不拘”的艺术虚构处理工作提供保障。
《战·无硝烟》以离家参加革命、十二年后回沪的刘浦生为核心,展开了其生活与工作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与母亲、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刘安娜的感情线,一条是作为市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处主任的工作线,也即这场经济金融战的斗争线,共同构成故事起因、矛盾冲突、戏剧突转。由于两条线索比重相当,彼此融合、互相推进,赋予人物的塑造以多重性和立体感,向听众呈现出一位既重亲情人情,更重党的事业、人民福祉的经济金融界共产党员形象。该书对刘浦生的成功塑造,彰显了国民党失天下、共产党得天下的根本原因,体现了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本质属性,宣示了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壮志豪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事不虚”与“小事不拘”的中间体,书中虚构了一个陈云同志与刘浦生的“对话”场景。这场穿越式的对话虽只寥寥几句,却绝非赘言闲笔,而是展现了陈云同志在主抓这场经济金融战时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高瞻远瞩的领袖风范、务实果断的工作作风。《战·无硝烟》问世之时正值陈云同志为评弹界题词“出人出书走正路”四十周年。此番“上评”通过这部新书,邀请这位评弹“老听客”出场,寄托了全体评弹艺术工作者对陈云同志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评弹作为一种俗雅共赏的市井艺术,其特征体现于多个层面,诸如文字通俗易懂、题材丰富多样、表演亲和交流,笔者以为最重要的,乃是以小人物或小人物思维为核心,铺陈日常生活、展现平民心态。《战·无硝烟》同样如此,在对这场经济金融战的背景作了极简约的介绍后,便开启了小人物及其小故事的演绎。听众不难发现,全书第一主角刘浦生的亮相,并不是作为一个干部开展经济金融工作,而是作为一个游子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探母。此时脚本和演员对人物性格、心理、情绪的演绎十分细腻——唱词雅致而不失通俗,意象转换而黏连不绝,说表亲切而感慨万千,十二年的离别、母与子的思念、石库门里的沧桑令听众动容。
该书演出阵容为“上评”老中青三代演员,高博文、毛新琳、姜啸博、黄海华、周慧、陆嘉玮、朱琳、陆锦花、陶莺芸、徐一峰、侯骁晟等均是经验老到、发挥出色,对所起的正邪角色都能从人物出发,以各自的流派艺术达到了“小中见大”的效果,实现了“从小人物视角切入,通过普通人命运的改变折射大时代的风起云涌”的创演初衷。听众能够感到小市民外表“小家子气”,其实“最拎得清”,他们从自身生活出发,表达情感倾向,作出素朴判定,对到底谁是祸国殃民、谁是报国为民,他们心如明镜,言若利刃——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合理性与执政合法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相比之下,几十年来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艺品类以“反特”为题材的并不多见,当然也没有形成类型化创作与群体性审美,即便以“轻骑兵”见长的弹词和以“讲故事”见长的评话,也是鲜有其作。1952年4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首演,“中篇评弹”诞生,自此评弹有了更丰富、更快速地反映生活,更有机、更自然地结合叙事抒情的载体。因此在听了该书后,笔者的第一感觉便是“反特书”终于来了,虽然晚了六十多年,虽然该书的悬念设置还不够强烈,主角的动机交代、反派的怀疑对抗还不够充分,却是一个良好的开头。
该书的演出格局也值得一评。由于淡化了回目、划分了段落、提升了演员上下台的流动性、扩大了同台演出的规模……概言之,增强了“说噱弹唱演”的最后一项即戏剧表演性,因此该书撤去了桌子、多加了椅子,目的是使情节衔接更紧密、节奏更紧凑,特别是表演更便利。作为代价,老听客会产生“档”与“档”间转换不够清晰的感觉,全书仅有一次“请听下档”不但不够着劲,反有些孤掌难鸣的味道。当然,对于近年来被“上评”新作吸引进场的新听客而言,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当代的评弹艺术,正处于网络思维模式、文化跨界融合、传统艺术“双创”的潮流中,无论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有通过继承、转化、创新,为这一传统艺术提升现代性的愿望。如前所述,“上评”得前辈创造经验与海派精神熏陶,赓续艺脉,鼓勇而进,近年来新品层出、新意不穷,便是这一愿望的践行。仅从该书书名便可窥其一斑,不说六十年前,就算在十年前,用间隔号为一部新书定名,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事情。标题是书目的眼睛,从这一带有现代话剧风格的标题看,“上评”意在作一部既来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偏重戏剧表演性的当代海派中篇。近年来“上评”对中篇评弹的创演和推广,着意向戏剧、小说、网络等领域寻资源、开空间,作出了以听觉为主向、听视平衡的格局尝试,目的是尽可能将新老听客同时吸引过来,这是文化自信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