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八步沙》开掘时代主题 传承创新甘肃戏剧创作优势

时间:2022年09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小军

 

话剧《八步沙》剧照

  甘肃省话剧院创排的大型话剧《八步沙》,自2021年5月在兰州音乐厅成功首演之后连获殊荣,继2021年7月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晋京演出,获得好评之后,又入围文化和旅游部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作品名单,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剧目,参加了京、津、冀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写实和写意
  话剧《八步沙》是甘肃话剧艺术创作直面现实题材、当代题材、本土题材,把时代楷模搬上话剧舞台的一次成功实践,反映了甘肃话剧以特有的艺术形式,走在时代前列,与时代同步,通过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和艺术语言,与观众的心灵直接交流碰撞,具有鼓舞人心、凝聚广泛社会力量的艺术特点。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六老汉”——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家园被黄沙威逼,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数十年来,用双手和心血治理八步沙,把曾经的黄沙荒漠变成了今天的林海绿洲。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获得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和“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话剧《八步沙》以“六老汉”为原型,把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先进事迹搬上话剧舞台,在主题开掘上紧扣现实和时代主题,并不断提炼和升华——八步沙“六老汉”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也是富民兴陇新甘肃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当代“愚公”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者。
  这是一部写实的话剧,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饱满的人物和富有变化的人物关系,以及细腻变化的细节。在全剧结构上,外部似乎没有喧嚣,但人物的内心情感却在不断积蓄变化中暴发。这是一部在由二群导演带领下,由“老甘话人”康爱石、祁宝泉、常贵顺以及甘肃省话剧院优秀中青年演员三代人凝心聚气,在下沉到古浪县沙漠边缘体验生活,了解吃透了“六老汉”的日常生活后,精心打造的一台戏。为真实再现“六老汉”治沙的生活和感人的经历,全剧以写实的方式呈现。
  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是一个治沙造林的模范群体。“六老汉”是一个集体形象,写实的戏剧讲究真实,但一台戏展现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空里,既表现出主要人物,又处理好集体群像,是这部戏需要直面的问题。此剧在人物处理上有详有略,颇有章法。全剧重点刻画了陆沙娃、王福生、杨兴旺三人为代表的“六老汉” ,呈现了他们面对沙漠化的进逼,在家人生存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响应公社干部号召,住到地窝子,克服寒冷、沙尘暴、地窝子倒塌、政策变化等困难,终于找到治沙和让树苗成活的方法,历经数十年,至死舍不得砍掉一棵树,让八步沙变成了沙漠绿洲,也改善了家人的生活。
  老戏骨康爱石、祁宝泉、常贵顺细腻自然、真情的表演,真实地再现了陆沙娃、王福生、杨兴旺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成为全剧一大亮点。
  在集体群像处理上,编导跳出生活真实,大胆想象,与单个人物写实风格的呈现不同,在演出过程中,观众数次看到“六老汉”伴着他们总结出的治沙经验“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朗诵声,集体舞动手中的小树苗,集体“十八棵青松”秦腔唱段的高亢演唱和造型处理,既让观众看到了“六老汉”每个人治沙的不易和困难,也感受到了作为群体的“六老汉”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这种带有写意色彩的处理,既渲染了“六老汉”代表的当代“愚公”精神,给人以鼓舞的力量,又使全剧在舞台呈现上虚实相间,增加了戏剧艺术的魅力。
  平凡和伟大
  八步沙“六老汉”通过三代人数十年的努力,让荒漠变成绿洲,做出了改天换地的壮举。他们的事迹无疑是伟大的,然而“六老汉”每个人,又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正因为他们的普通,他们治沙的壮举才更加伟大。治沙种树看似平凡的事情,“六老汉”们干了一辈子,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平凡和伟大能够转换,也是一种哲理。话剧《八步沙》在人物塑造上,贯穿了这一理念,从而让观众体会到伟大蕴于平凡,一片绿洲的诞生,植根于每一棵不起眼的小树苗。通过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八步沙“六老汉”才伟大而不平凡。
  剧中的主要人物在定位上就从平凡着眼,陆沙娃执着坚韧,但为了老婆孩子,也需要挣钱;王福生做事认真、细心、谨慎,但也担心让沙漠吞噬见不到孙子;杨兴旺算盘打得好,因为很会算小账,不愿做亏本生意。但他们又都倔强、坚强,能吃苦、不怕累,具有甘肃农民的优良品质,这些接地气的人物性格特点,很容易拉近观众和角色的距离,避免了同类题材容易出现的说教和空谈。
  话剧《八步沙》在主要演绎“六老汉”的同时,别出心裁地勾勒出放羊人“贺老三”一条线,通过展示刻画放羊人贺老三的人物命运,以及他与“六老汉”的关系,形象巧妙地诠释了“为什么要种树、为什么要治沙”这一严肃命题。
  贺老三纵容他的羊吃“六老汉”种下的小树苗,他不相信“六老汉”能把沙治住,他的言行充满讽刺和讥笑甚至谩骂,与“六老汉”发生冲突,但编导并没有把他处理成一个插科打诨的角色,而是深挖人物命运和“六老汉”的关系,当观众看到他喜得孙子,请陆沙娃为其起一个响亮的名字的时候,开始理解他,为了生存,他寄希望于孙子成为一个人物,以后可以改变命运。陆沙娃喝着他的酒,沉思良久说出了“树生”这个名字。陆沙娃为贺老三孙子起名,“树生”却寄托着“六老汉”对八步沙的企盼。
  一场突如其来的黑风沙尘暴夺去了贺老三孙子的生命,他的希望没有了,疯了。“六老汉”的企盼是“树生” ,只有植树,只有让树生存,无数个像“树生”一样的孩子才有希望。
  传承和创新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戏剧舞台艺术发展历程,甘肃戏剧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甘肃作为西北经济欠发达省份,浸润着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戏剧艺术创作的戏脉未曾中断,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陇剧《枫洛池》、歌剧《向阳川》等一批剧目新中国成立之初进京演出就引起关注,话剧《西安事变》、舞剧《丝路花雨》、京剧《南天柱》一批剧目改革开放之初,又在全国引起反响,《丝路花雨》40年久演不衰,成为民族舞剧里程碑,《大梦敦煌》《天下第一桥》连获殊荣,都是甘肃戏剧创作的优势体现。
  甘肃戏剧人通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创作和实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许多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参演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旅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曹禺剧作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在全国戏剧舞台显示了甘肃气派,争得了荣誉,形成了具有“敦煌丝路、多民族”甘肃特色的戏剧舞台艺术创作,更不乏名剧、名师、名家,这些成就和艺术实践形成的戏剧资源,是甘肃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也是甘肃的戏剧优势。  
  话剧《八步沙》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导,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甘肃演艺集团话剧院具体创排实施。该剧通过真实再现“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实现人进沙退、荒漠变绿洲的感人事迹,大力弘扬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为高水准完成大型原创话剧《八步沙》创排工作, 2021年2月23日,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演艺集团在兰州召开了大型原创话剧《八步沙》创作研讨会。甘肃省委副书记,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在讲话中指出,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全面启动话剧《八步沙》创排工作,选题精准,立意高远,是全省文艺战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挖掘甘肃特色文化资源、聚焦现实题材创作又一重大收获,也是甘肃精心组织策划建党百年精品之作的具体实践。
  2021年3月15日,一场十年不遇的特大沙尘暴席卷北方地区。在旁人看来唯恐避之不及的沙尘暴,对于创排治沙题材的话剧《八步沙》创演团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机会。为真实再现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八步沙》创演团队赴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开展采风和体验生活,并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举行了话剧《八步沙》建组仪式。
  话剧《八步沙》开掘时代主题,传承创新甘肃戏剧创作优势,也是甘肃省话剧院领导班子新老交替之后创排的首部大戏,此剧既有老一辈艺术家加盟,也有甘肃省话剧院的新人新面孔,在展示老艺术家老戏骨魅力的同时,让年轻演员得到学习和锻炼提高,是一部汇聚了甘肃省话剧院老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展示传承新、老甘话人风采的舞台艺术佳作,反映了甘肃省话剧院的整体演出水平。
  (作者系甘肃省话剧院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编剧)
(编辑:王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