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麓山之歌》海报
《麓山之歌》日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段播出。这是一部工业题材大剧,所谓“大”,是题材大,格局大,叙事大,气势大。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视剧。在我的观剧经验里,工业题材的电视剧容易沉闷,容易落入一种套路,在宏大叙事的外壳包裹下,很难传达出应有的人物情感。《麓山之歌》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开篇就将主要矛盾冲突亮给观众,人物随着冲突出场,冲突又使人物性格鲜明地突显出来,这样每一个人物就有血有肉地参与到矛盾中来,使剧情贴着人物走,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重大的题材化成无数个细节,使观众不自觉地进入精彩的剧情。中国工业、科技创新、企业改革、制造业转型升级等要表现的内容也与剧情融为一体,成为普通观众习惯性审美中的元素,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创作者的讲述,用好看的戏剧冲突激发了观众的思考,达到教益与娱乐的双重功效。
笔者既是一个普通观众,又是一个特殊的观众。我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过20年,又有30多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经验。亲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创作过大量工业题材的小说,也有一些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麓山之歌》的背景是我熟悉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领导、工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感情也是我熟悉的,《麓山之歌》在题材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剧中着重表达的却是人物,是人物的胸怀和性格。剧中以卫丞、董孟实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刻苦钻研,勇挑重担;以马大庆、宋春霞夫妇和金燕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新老工人识大体顾大局,工作精益求精;以方锐勇等人为代表的企业家锐意改革,敢于进取;以邱副省长为代表的决策者运筹帷幄,上通下达。人物与剧情层次清楚,水乳交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群体。
我以为,工业题材作品必须打破套路,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中,有自己在艺术上的探索。抵抗原来的思维定势,争取用新的艺术呈现来表现工业,表现工人。这种抗争并不拒绝传统的浪漫主义,不消解激情,不解构崇高,相反,采用足够的浪漫与激情,使工人的形象崇高起来。这种崇高从还原人的本真一面出发,用普通人的情感,用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和琐碎的工作细节,来塑造人间烟火中的形象,来描写劳动的壮美场景。努力从某些局限中走出,冷静节制地叙述波澜壮阔的工业进程,尽可能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幽微人性和复杂心理。
《麓山之歌》在艺术上的追求正如上述所言,绝不简单地表现事件,绝不塑造假大空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技术人员卫丞,还是焊工金燕子,无论是企业家方锐舟,还是邱副省长这样的高层领导,都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复杂心理和个人情绪的人,他们之间不是符号化的大同小异,不是模糊的阶层符号。他们一个个地鲜活树立,形成群体,组成万家灯火,照亮自己的内心,穿越人性的黑暗,形成伟大的工人阶级群体。本剧通过他们的形象,展现企业改革的恢宏画卷,展现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展现重工企业的转型,展现我国工业的智能时代。
现代的大工业越机械化和智能化,人的因素越容易变得稀薄甚至成为机械的附庸。没有较好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新的理论引导,容易陷入题材惯有的自我重复之中,出现同质化倾向。可喜的是,《麓山之歌》在重工业背景中注入了温度,这样一来,沉重与冰冷就有了情感依附,情感生活伴随着主要情节的发展而推进,而作品的主题与意义、创作者的艺术追求,都不动声色地隐蔽在叙事之中。《麓山之歌》中的生活细节和劳动场景相伴出现,占据了电视剧的大部分空间。而大事件的进程又因生活和劳动场景的挤入,变得张弛有度,削弱了工业与钢铁的冰冷,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温度。我一贯认为,充满钢铁气味的工厂“习性”更容易形成个性化审美经验,在与社会历史语境的融汇过程中,也是具有现代性的。《麓山之歌》的创作实践将“工业题材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审美实践中走向了更为宽广、开阔的领地。
抓住了观众情绪的共鸣点,是《麓山之歌》的又一大成功之处。观众的兴奋点绝不单单是剧情的好看,只有立足时代生活,植根中国大地,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为人民所喜爱。剧中三个主要人物的争锋之约,表达了两代人的盛世雄心,是中国式表达的成功实践。演员们的表演也自然朴实,为剧情增添了光彩。可以说,《麓山之歌》是以小见大的时代史诗,是把工业文明下的人性景象以最美的艺术样式呈现出来的精品之作。
(作者系锦州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