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粉丝”经济、“饭圈”文化说不

时间:2021年09月1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刘青

  近期,偶像艺人吴某凡因涉嫌强奸罪被依法批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明星失德失范行为的出现不仅是由于他们艺德责任缺失、守法观念淡漠导致,同时也与“粉丝”文化、“饭圈”经济“逐利争名”的运转方式密切相关。偶像产业中的乱象丛生激起舆论声浪,受到广泛谴责和强烈批判,让相关行业从业者开始对文化工业、娱乐产业相关作法展开检讨和整改。

  为什么青少年会如此痴迷于追随偶像?明星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偶像的“粉丝”集中在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阶段的青少年群体,这类人群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塑之时,因此外界的变化对其成长影响极大。在教育日趋“内卷”、“鸡娃”观念盛行的当下,年轻人感到学业竞争日渐激烈、紧张压力无处不在,也令他们“叛逆”的内心转向文化工业、娱乐产业营造的偶像幻象之中、“沉浸”在消费社会的魅影之下。

  “粉丝”经济、“饭圈”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广大“应援”群体的强烈支持,更深层原因则是其背后的运转逻辑所塑造。资本力量已瞄准规模庞大的Z世代群体,他们求新求异的新新人类特征,为形成一个利润巨大的消费市场奠定基础,文化工业成为一个新的风口而引起资本关注。伴随过去几年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商业资本陆续入局、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社交网络互联互通,资本主导、互联网思维、寡头垄断下的“流量”经济正日益成为文化行业的主流产业模式,“流量“、数据日趋成为新时期的“能源”“资产”,逐渐产生主导性的经济价值。

  以“流量”为核心的偶像产业、“粉丝”经济、“饭圈”文化,其背后体现出金钱至上的原则。“流量”就是财富,“流量“高的明星就是市场宠儿,经济价值作为衡量偶像成功的唯一标准。也因此,偶像通过个人颜值,公司包装,“人设”设定、“粉丝团”导流去吸引“粉丝”,其根本目的是使用各式各样的商业手段、营销策略,在社交媒体、抖音快手、直播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之下,利用青少年追星群体的消费心理偏好,大肆进行市场推广,使未成年人疯狂购买偶像产品。

  这种资本主导的市场并不局限于文化产业、娱乐工业之中,它也辐射向更广阔的市场经济领域。利用偶像在青年中的强大影响力,消费品厂商也嗅探到巨大的商业利益。通过偶像代言其产品,利用“粉丝团”向“粉丝”大肆兜售,一种新的“商品拜物教”已然形成。这种对物质永无止境的欲望以及“粉丝”被商品、消费“异化”的现状,通过“偶像-粉头-粉丝“所组成的金字塔型销售模式,以堪比传销的洗脑程度,刺激着年轻人去不断花钱消费。大量未成年“粉丝”尚未具有经济购买能力,他们借贷消费、负债追星,对其成长造成了极其负面的不良影响。

  “偶像-粉头-粉丝”的传销模式还体现在“打榜”活动中,相应企业、平台也配合这种恶劣的商业作法,大量制造“流量”假象、滋生“虚拟”市场泡沫、诱导“粉丝”重复消费。不仅令整个娱乐生态造假成风、污浊不堪,同时也违背正常的契约精神、商业伦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市场现象。这一不理性的“追星”模式还造成虚拟空间“羊群效应“的圈层对立、不同偶像明星的粉丝展开互撕,无下限的“粉丝”谩骂令整个网络社交媒体乌烟瘴气,极大影响了良好网络生态的营造。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不良资本涉足“粉丝”经济、“饭圈“文化进行全面整治。首先,要改变这一行业极端注重经济效益的市场导向,明星艺人要开展明德守法教育、积极加强思想引领,平台企业要强化规范自律、大力践行社会效益。要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其次,在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管、规范“粉丝”、“饭圈”市场、防止寡头垄断、减少市场失灵。同时,加强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让低俗、庸俗、媚俗的“劣币”创作没有立足之地,使“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的文化产品真正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需求的精品佳作;再次,要加强文化、文艺、教育等跨部门政策联动,在“双减”政策的基础上,持续为青少年减轻课业负担,并制作优质文艺作品引领年轻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这些创作不仅能满足青年人的文化消费需求,还能使他们明德向善,为其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编辑:郝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