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时代的美学追求——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主题性美术创作

时间:2023年02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朱国荣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美术在主题性创作上作出回答,由此催生了上海主题性美术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态势。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主题油画作品,有歌颂革命英雄人物的《刘胡兰》(1978年,刘耀真),表现渴求知识、攻坚克难的《晨》(1979年,徐文华)、《智慧与毅力——陈景润》(1980年,魏景山)等作品,也有描绘古代传统题材的《霸王别姬》(1980年,汤沐黎)等作品,其中陈逸飞的《踱步》(1979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1980年)对全国美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戴恒扬、马勇民、刘国才的油画《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农民管乐队》(1984年),沈柔坚的中国画《浦江晨曦》(1991年),邵克萍的版画《南浦建大桥》(1991年),邱瑞敏、马宏道、石奇人的油画《畅想·浦江》(1999年)等作品以充满感情色彩的笔调记录下上海城市在时代变革中的前进步伐。

  21世纪初,上海美术主题性创作出现一个新现象,不少美术家从情节性描绘的感性语境转向理性思考,从“观”和“感”的角度追寻美学的表达。以抗战主题美术创作为例,马小娟的《乌斯浑河之歌》(2005年)是在王盛烈的《八女投江》(1957年)问世后近半个世纪对这个历史题材的复述。她将叙事性表现转化为诗性的抒发,用水渍墨晕的渲染、支离破碎的水墨肌理衬托出女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气氛。蔡广斌的《八百壮士》(2005年)和施大畏、施晓颉的《四行记忆》(2015年)吸取现代艺术的构成形式突出坚守四行仓库将士们的抗敌决心。何曦在《1937,我的家》(2005年)中用有别于传统花鸟画的手法,将飞鸟与静物的冲突展开一场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乌鸦在日本被视为“神鸟”,画中狂暴乱飞的乌鸦打散椅子喻意了日军侵华的残暴行径。

晨曦——上海解放(油画) 2011年

陈宜明 颜秉卿 任今今

  “上海解放”是上海美术家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1949年5月25日黎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发一枪一炮,悄无声息地开进上海市区,连日征战的战士们沿着南京路大街安然入睡。市民们一觉醒来,见到这一幕无不动容,成为难以忘怀的记忆。刘旦宅、方泂合作的《上海解放之夜》(1959年)描绘上海市民和工人纠察队打着雨伞给露宿南京路街头的解放军战士送水、慰问的军民鱼水之情,从创作构思到笔墨技巧都展现出当时上海在中国画人物画上的典型艺术风格。

  20年后,肖锋、宋韧合作的油画《拂晓》(1979年)再次将解放军战士露宿南京路的历史场景搬上画布。拂晓中,陈毅司令员和粟裕副司令员冒着细雨看望躺卧在高楼底下的士兵们。作品细腻地刻画了官兵之间亲切温馨的友爱,在霓虹灯等一些细节上也反映出上海保持着正常的生活秩序。

  又过了30年,出现了两件还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油画作品,甚至连地点都没有变,却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在陈宜明、颜秉卿、任今今合作的《晨曦——上海解放》(2011年)画中,一个清晨出门买菜的女子一脸懵懂,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是一大片躺在楼廊下身穿黄布军装的战士。一束光亮投射在两个战士身上,被紧搂在怀中的小号闪烁出铜质的金光。画家通过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将解放军战士严格执行陈毅司令员下达的“不入民宅”的规定以寂静的大场景富有诗意地展现出来。而在王泾的油画《上海黎明》(2013年)中,一个黄包车夫蹲下身子给一名老战士划火柴点纸烟,这一颇具挑战性的情节设计,却能传递出上海人民对解放军的敬意。这两件作品都具有纪实性的现实主义特征,但并非是对历史场景的真实复制。作者以主观的想象构建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以浪漫主义的情怀温暖人心,并在平凡中寄予了宏大的理想和美学意义。这4件分别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和21世纪的绘画作品,表明艺术家在表现同一个题材的创作中完全可以有各不相同的艺术追求,这便是时代赋予的艺术灵感。

  改革开放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大变化是突破了对历史、对事件、对人物的表现,改变了一元化的面貌,艺术家在作品里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饮水思源——记青草沙原水水源地工程(油画) 2018年 李向阳

  李前的油画《支部建在楼上——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工作生活纪实》(2018年)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新时代的党建工作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现实题材,采用叙事性手法表现更是难上加难。画家多次到现场体验生活,白领青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感染了他,窗外浦东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亦给予他创作的激情。生活不但为他提供了现实的真实,也为他提供了想象的真实。李向阳在创作《饮水思源——记青草沙原水水源地工程》(2019年)时先去青草沙水库体验生活,但是“除了惬意和新奇,并没有创作的冲动”。后来他从手机的卫星地图上意外发现了青草沙的美,“美得就像长江口中的一颗祖母绿”。于是再次走进生活,到长兴岛去放飞无人机来俯瞰青草沙,还是没有获得理想的画面,最后还是根据卫星地图把他心目中的美景画了出来。

  新时代美术创作,特别是主题性创作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从“一带一路”建设到扶贫脱困,从航天登月到深海潜水,从生命科学、远程医疗到自动化作业、智能机器人,都需要艺术家走进生活,不过有些题材却是无法或难以去体验的。正如青年画家鲁丹说:“网络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网络就是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他的油画《智慧医疗——得心应“手”》(2019年)使用的素材都是在网络和图片等“二手生活”中寻找的。

  在当下,某些艺术创作体验生活的方式改变,是否意味着主题性创作对“深入生活”的概念需要重新诠释,这将是一个引发深层次思考的理论问题。

(编辑:高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