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意象 时代征程

时间:2021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于洋 郑雪莹

   开栏的话:百年风雨,走向辉煌。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非凡业绩。回首从建立到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破大浪,斩荆棘,矢志不渝地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生动展现百年党史的恢宏画卷,本报特推出《画说党史》栏目,通过经典美术作品反映党的光辉历程,歌颂伟大的党,致敬伟大祖国。第一期关注革命圣地南湖相关的主题性美术创作。


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 何红舟 黄发祥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回首百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完成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从此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风雨飘摇中踏上新的征程,红船也因此成为革命精神的策源地。1959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经过多方调研走访并精心仿制,红船重现南湖。自此以后,在围绕中共一大、革命圣地南湖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红船是反复被刻画的经典视觉符号,它深刻的精神内涵与纪念建党、追忆革命紧密相连。在20世纪60年代直至今日关于“红船”的美术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家有各自不同的创作视角,受到不同的时代语境的影响,对红船的观察和理解不尽相同,通过作品所呈现的“红船”意象以及意图表达的精神内涵也各有特色。

  从1953年开始,美术界的写生风气逐渐兴起,写生活动遍及南北各地,无论中国画还是西方的油画、水彩画创作,都受到了这股潮流的影响。钱松喦1960年参加了“江苏省国画工作团”长途旅行写生,行程二万三千里。借由这次写生带来的领悟,钱松喦完成了一系列红色主题山水画。钱松喦1964年创作的《烟雨楼》和1977年创作的《南湖》都是在真山真水中放入革命圣地标志性的建筑,从而在山水抒情时进一步凸显政治象征的立意。《南湖》中的红船虽未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却是点题立意的关键,画中其他的景致物象,如春日里的烟柳红花、四季常青的苍柏翠竹,以及岸上结队参观的少先队员在红船的统领下,共同引向纪念中共一大的主题,对照之前略显含蓄的《烟雨楼》,《南湖》因“红船”这一符号,指向性和象征性更加清晰。类似的作品如陆俨少等人创作的中国画《伟大的起点——一大会址》(1965年)及沈柔坚的套色木刻版画《瞻仰》(1972年)、朱屺瞻的《南湖胜迹》(1961年)等都是站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与现实角度,瞻仰与表现革命历史遗迹。包括“红船”在内的一大会址的意象对应着相对固定的历史事件,代表着历史中特定的光辉时刻,也是独立的政治象征符号。

  颜文樑的油画《南湖》创作于1964年,画家运用西方印象派的自然主义手法,呈现出光影灵动、水天一色的场景。一轮东升的旭日下,红船沐浴着晨曦,缓缓进入画面,远处湖心岛上的烟雨楼掩映在繁茂的绿荫下。初升的朝阳与革命圣迹的视觉形象相应和,共同强化了作品的象征意味。颜文樑虽然采用的是写实性的风景画法,但是在其中注入了更多的理想化色彩。这幅作品中没有过多的叙事性情节,同时模糊了时间感,这一刻的红船定格成了历史的永恒,它既可能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真实场景,更是一幅永远定格的历史图景。颜文樑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艺术的渲染,在红船与中共一大的联系之上添加了更为强烈的情感注解,“红船”所形成的意象更明确地聚焦在“起点”“希望”的精神含义上,同时蕴涵了对于未来的憧憬。

  2005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全面启动,与以往集体面貌出现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相比,这次创作工程具有历史与当代并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多元化发展的特点。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精当地提炼了红船精神的深刻意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红船”精神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党的丰功伟绩的历史价值,更在新时代显现出跨越历史与地域的影响力与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何红舟、黄发祥于2009年创作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围绕红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呈现出丰富的历史意蕴和艺术新象。作品不再是客观地描绘革命圣地的风景,也没有单纯再现会议场景或刻画历史人物肖像,而是在史实的基础上从艺术的想象出发,选取了与会代表开会前登船的瞬间,通过大小船间的动荡感以及阴沉天气的背景烘托,把建党伊始风险丛生的气氛充分表现出来。在构思过程中,创作者们最终没有选择描绘“代表们会后下船”的《启程》草稿的图式,而是借“上船”让“红船”启航。“红船”的象征含义突破了静止的“起点”的边界,转向了一段持续的“征程”。通过人物形象气度的塑造以及天边曙光的描写,画家成功地隐喻了党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和无限光明的前途。

  雕塑的媒介特质和三维空间的艺术呈现之于革命历史题材,有着天然的优势,更易于构建作品所表现内容的纪念碑性。除了绘画,也多有以中共一大为题材的主题性雕塑创作。唐世储等2001年创作的雕塑作品《拂晓·南湖1921》,及南湖革命纪念馆陈列的王洪亮创作于2011年的雕塑群像《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都侧重个体人物肖像的塑造。杨奇瑞2016年的雕塑作品《伟大启航——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在表现方式上则有显著不同。在这件作品中,人物与作为背景的“红船”融为一体,动态各不相同,人物的体量按照绘画的视觉方式,形成了近大远小、详略有别的差异,增强了作品的叙述性和观看层次。作者抓住“红船”的几点主要特征,只洗练概括地略作刻画,但是与毛泽东等主要人物驻足遥望的姿态相结合,“启航”的主题一目了然;“红船”对作品整体意境营造和思想升华的作用也十分关键。这件作品虽然弱化了具体的会议场景,但却以“展望征程”的图式,在一大代表和广大党员之间,在建党起点和党的发展之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了联系。作品更通过对人物心理细腻的呈现,对“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做出了诠释。

  回望百年之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复兴之路。20世纪中叶以来,不断涌现出经典的美术作品来重现这一重大历史的时刻。随着社会与美术事业的发展,图像对于历史的阐释方式也在发生着更为丰富多元的变化,特定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也随着时代潮流而焕发新的光彩。美术家们一次次地回溯历史,铭记初心,重建以“红船”为象征标志的历史语境和艺术意象,也在美术创作上开启了一段又一段新的征程。

  (于洋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郑雪莹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韩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