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2年09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敏

   非遗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演进成果和民族精神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志和载体,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技艺、经验、精神和品质。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辛勤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造就了如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非遗文化。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突出、资源肥沃的土壤,至今已经拥有70个国家级和914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近20年来,广西始终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并且成绩斐然,但部分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依然障碍重重,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匮乏,非遗保护工作依然任务艰巨。要建立非遗文化长效发展保护机制,就要推进非遗文化贯穿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始终,与现代教育体系尤其是地方高校教育相结合,开展非遗研学活动,焕发非遗文化鲜活时代生机。

  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拥有最雄厚的学术文化人才资源,在文化传承传递和创新创造上都将具有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是地方经济发展人才输出的主阵地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始终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为此,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在党中央相关文件政策指导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将非遗文化保护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特色课程,将非遗内容融入课程教材,开展教育传承活动,加强高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因此,将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既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需要也能为地方高校自身建设提供助力。一方面,地方高校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教学有利于形成高校竞争优势和专业特色,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社会价值,助力高校后续发展。广西地方高校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且实力强大,长期以来借助特定的地域文化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非遗优势学科。另一方面,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能够显著加强非遗文化宣传保护力度,有助于广西非遗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和传承人培养,为广西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注入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的举措 

  虽然当前很多广西高校已经能够依托地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但是在地方非遗项目的涉猎上不够全面广泛,课程设置也存在单一化问题,没有突出地方非遗特点,非遗课程学习仅限艺术类相关专业,并且忽略了实践教学,教学所需的师资力量也达不到标准。可见目前广西非遗文化在地方高校的融入尚需更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更完备的教学实践体系支持。

  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就要将广西非遗文化全面准确且系统地融入地方高校的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中,同时创新丰富非遗专业和课程的教育教学策略。首先,对于尚不具备开设地方非遗特色专业和课程的高校,要做到将广西非遗文化渗透进日常课程教学内容中。广西非遗文化类别丰富,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美术和舞蹈艺术、传统体育和技艺、传统医药等各个领域。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原有专业类别和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地方非遗文化,比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瑶族民间神话典故、在传统艺术教学中渗透广西民间山歌民歌教学等。另一方面,将广西非遗文化根据类别渗透进高校所有相关课程教材中,有条件的可开发校级教材。其次,有条件的地方高校根据自身性质可以开设对应的非遗文化专业或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非遗课程。医学为主相关院校或高校医学专业可针对“壮医药”这一国家级非遗设置专业和课程,比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就将“壮药学”作为非遗特色课程、专业和重点学科。艺术类院校可以将广西传统曲艺戏剧文化、美术音乐和舞蹈文化纳入专业和课程建设中,比如开设壮族天琴艺术、桂南采茶戏等非遗选修课或将此类非遗艺术融入民族传统艺术专业教学全过程。同时也可统一开设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总之在非遗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上要尽可能涉及更多非遗项目和更多专业,努力依托非遗文化形成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最后,要建立完善广西地方高校非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外实践教学中,地方高校要尽快建设非遗实践教学基地和非遗研究中心,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比如在毕业论文主题设计上注重对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实践研究;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广西各地非遗文化传承地和传承人,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地方非遗技艺、艺术和习俗的独特文化魅力与当代社会价值。在校内实践活动中,高校要鼓励带动学生结合传统民俗节日举办广西非遗主题讲座和比赛表演活动,邀请本地著名非遗传承人进行专题讲座普及非遗文化。

  广西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就是要让非遗文化全面融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同时达到广西非遗传承保护与地方高校发展繁荣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高校建立和培养具有地方非遗文化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与广西非遗文化相关学术研究队伍的合作交流,丰富高校地方非遗文化资源,建立高校地方非遗文化研究团队,为广西非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深入融合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本文系2021年来宾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传播时代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研究——以来宾市为例”的研究成果) 

(编辑:王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