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壮族天琴艺术 活态流变与传承路径研究

时间:2021年11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德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的物态形式,是人类在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的凝定。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性和原始性生动地展现出人类文化最为本真、原初的一面,蕴含了民族文化原生状态下最为朴素的智慧。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以通俗性、娱乐性为主要特征的市民文化给传统民间技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严重挤压了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自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许多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得以延续,有一些甚至起死回生,再度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重新为社会大众所喜爱、追捧。其中,壮族的天琴文化就是其中代表。天琴是壮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近年来一度趋于消亡,但是经过创造性的保护和传承,天琴已经由一种默默无闻的少数民族乐器演变成壮族的身份标识和文化象征,成为中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天琴表演不仅频繁登上各种大型舞台,收获了无数的掌声和奖项,而且还走出国门在多个国家上演。天琴重焕生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成功的示范,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对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民间或地方文化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天琴艺术的活态流变 

  天琴是我国壮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的龙州一代。天琴因其声如落水叮咚,在当地又叫作“鼎叮”,又因其与壮族古老的民俗活动“天”有关,被称为天琴。

  天琴的诞生和“天”这种活动始终紧密相连。“天”一开始是一种单纯的巫术活动。在各种节日庆典和消灾祈福的巫术仪式中,都会举行“跳天”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达到与“神”沟通的效果。天琴是这种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古代壮族布傣人认为,天琴是上天所悦纳的一种乐器,琴声可沟通天地,因而只有天婆(巫婆)可以使用。天婆在弹奏前必须敬香祈祷,弹奏时则自称被天上的神仙凭附,来为人们消灾解难。因而在传统壮民族文化中,天琴具有强烈神圣和神秘色彩。“天”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弹天、唱天和跳天,因此产生了天琴的三种演奏方式。弹天时天琴独奏,用于在仪式开始时烘托气氛;唱天时,天琴作为伴奏,弹唱结合;跳天时,演奏者边唱、边跳、边舞,热闹非凡。

  随着时间的流淌,“天”这种活动一面延续了它的巫术传统,一面又逐渐演化成一种民俗娱乐活动,天琴也褪去了它的神秘性成为普通黑衣壮族人所喜闻乐见的民间乐器。天琴声音婉转动听、音色圆润,具有很强的抒情功能,成为壮族同胞所喜爱的传情达意的工具。壮族青年在相互倾吐爱慕之情时,往往会借助天琴来伴奏。在很多喜庆的节日和人生仪式中所举行的跳天活动也主要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大家在天琴轻松活泼、节奏明快的伴奏中载歌载舞,气氛活跃,热闹非凡,成为壮族一道美丽的风景。

  到了20世纪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相对封闭的文化场域被打破,城市文化强势侵入,使传承千年的天琴文化陷入危机,一度濒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学者已开始着手对天琴进行挖掘和保护,并将其编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2003年,当地政府成立了课题组,一批著名音乐家和音乐学者范西姆、梁绍武等人对天琴进行创新性挖掘和整理。课题组对传统乐曲进行了改良,在保存了民族地域风格的同时,使其旋律更加优美动人,更加易于传唱。同时组建了龙州壮族天琴女子弹唱组合,该组合以其青春靓丽的形象、宛如天籁的歌声和行云流水的演奏在当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上大放异彩,随后被邀请到各种大型舞台表演,随着龙州壮族天琴女子的演出脚步,天琴逐渐为大众所熟知,成为壮族一张闪亮的名片。

  天琴艺术的传承路径 

  天琴艺术能取得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可谓是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一个奇迹。其成功之处,在于多重传承路径的相互配合:

  现代化的改编。现代化改编不是无视天琴自身的形制特点和民族文化色彩而完全迎合现代大众口味,而是保存其古代壮族韵味的同时使其融入现代文化语境。范西姆等人创编的《唱天谣》《弹起天琴唱壮歌》等曲目曲风明快简洁,歌咏了自然淳朴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满足了现代人对自然山水的憧憬,对淳朴人性的美好想象和对爱情的向往,令人心旷神怡,收获了众人的喜爱。

  创新传播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生态,要求传统文化艺术变革自身的传播方式以适应新的传播体制。传统的天琴传播主要依靠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分散,形式随意,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适应图像传播时代的要求,传播的范围十分狭窄。2003年成立的天琴文化传承课题组适时打造出龙州天琴女子组合,该组合具有青春靓丽的形象,配合精心设计的传统服饰和舞台造型,首次亮相舞台便惊艳全场。自当年首演以来,龙州天琴女子组合先后在德国慕尼黑舞台和我国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央视春节歌舞晚会等众多重量级舞台上登台献艺。伴随着手抱天琴、脚摇铃铛的天琴少女形象在荧幕和网络上频频亮相,天琴的琴声得以传播到大江南北。

  传奇性叙事。优美的琴声给人以审美享受,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感性化的特征,不易捕捉。天琴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关键还在于其故事的讲述。“讲好故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学者在对天琴曲目进行挖掘改编的同时,还广泛收集了围绕着天琴的各种动人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以其神奇瑰丽的形式展现出古壮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乐观善良的天性的同时,为天琴这一文化符号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它在大众心中的印象。

  品牌化运营。天琴已经成为壮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这与当地政府的品牌化运营策略紧密相关。品牌打造有利于提升天琴的辨识度,使其能够在众多民间乐器中脱颖而出,放大其传播效应。为提升天琴品牌效应,崇左市、龙州县实施了一系列举措。2007年龙州县申报了“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举办了天琴文化艺术节。此外,天琴文化还与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相融合,在著名的“美女村”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身着黑衣的壮族美女手抚天琴,歌声婉转,已经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及至2010年,天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参会外国政要和贵宾,表明天琴的品牌打造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多管齐下”为天琴的现代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在壮族布傣人聚集区,几乎人人能歌善舞,他们闲暇时常抚弄琴弦,以琴传情,以琴会友。凡有节日庆典,必在欢快的琴声中载歌载舞。天琴正像过去千百年来一样,成为黑衣壮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2021年5月24日,天琴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琴的传承传播之路将更加光明。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天琴艺术活态流变与传承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1FMZ045)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