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新大众文艺表达场景里的新时代

时间:2025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粤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主动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的重要部署。

  今年以来,中国文联在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提出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标志性的就是提出“场景里的新时代”这一概念。7月,中国评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讴歌时代精神,以有建设性的文艺评论引领文艺作品充分展现‘场景里的新时代’”。9月,中国文联制定方案,开展“场景里的新时代”主题文艺创作,并公布了首批10个重大时代场景。10月,中国评协紧密配合,举办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以“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为主题,160名与会学者开展热烈讨论。

  新大众文艺是对当下波澜壮阔的宏大气象、温暖细腻的人间烟火以及身边千千万万平凡的拼搏者、奋斗者的喜怒哀乐、情感梦想的关注、表达和呈现。新大众文艺是表达场景里的新时代最主要最直接的文艺样式,开展对新大众文艺的评论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学术命题。因此,文艺评论应更加密切关注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加强引导,促进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

  新大众文艺作为一个重大的文艺现象、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抛出了一系列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需要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维度加以讨论,梳理清楚新大众文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比如从创作主体看,新大众文艺一大特征是素人写作,还需要专业的作家艺术家吗?以前是各领风骚二三十年,一两个代表作奠定行业地位,现在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就很不错了,不容易推出本领域代表人物。比如从价值生成看,新大众文艺目前更多功能是提供情绪价值,满足时代对爽感、治愈审美的需要,那么赋予新大众文艺精神建构功能是否可能?也就是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又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新大众文艺的审美品格的实践路径在哪里?再比如从方法论看,新大众文艺因网而生,具有鲜明的媒介属性,人们对媒介的认知是建立在工具论和技术意义上的,日渐智能化的数字媒介正在打破这种观念,新大众文艺的媒介工具化与媒介本体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讨论,尝试给予回答。

  新大众文艺视域中,创作与评论的关系也发生深刻变革。创作与评论从泾渭分明的两轮驱动,开始出现了评创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评论全程参与创作,创作全时不离评论”。去年10月,中国文联成立了文艺评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就设在中国评协),研究制定了工作规则,目的就是发挥文联创作与评论兼有的专业优势,推动二者有机结合,帮助评论家与创作者进行有效精准对接。今年已经实施“评创联动”项目,与7个协会开展合作,构建“评创结合”常态化机制。希望将来进一步推动评论与创作共同聚焦重大现实主题,助力推出更多反映“场景里的新时代”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

  (作者系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