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时代场景,服务文艺实践
——从《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创刊十周年看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
“办杂志务必抱定宗旨,守好阵地。宗旨就是努力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毛泽东文艺思想到习近平文化思想,守住它、宣传它,阵地就是为此服务的。”11月7日,在《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暨文艺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中国评协第一届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原名誉主编仲呈祥如是说。仲呈祥认为,《中国文艺评论》发挥着文艺界重要的阵地作用,未来更要活跃学术争鸣的空气,在辩论当中寻求真理,让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学术水准、学术涵养得到提升。
与会专家提到,当前文艺界仍然存在着流量文化、粉丝文化、“饭圈”文化左右和干扰正确导向的现象,因此《中国文艺评论》这一阵地具有“正方向”的特殊作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认为,《中国文艺评论》不流于世俗,有自己的追求,具有清雅正大的气象,这使得一本理论批评刊物给人的感觉是好看,且品位高。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原编委王一川与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编委叶培贵在发言中谈道,他们关于“心性现实主义”“中国书法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在《中国文艺评论》上或首发、或由约稿逐步形成系统性探究。善用专家队伍,深入关切重大问题,是《中国文艺评论》十年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于媒介与艺术结合的问题、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问题、AI艺术创作等,其中既有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向,也隐含了很多问题,《中国文艺评论》都予以深入探讨。同时,中国的艺术精神、艺术传统、艺术门类、艺术样式是该杂志的重要关注点。像曲艺、杂技等常被其他同类型杂志忽略的艺术门类,《中国文艺评论》也经常刊登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访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心峰认为,《中国文艺评论》的时代感很强,以具有连续性的专题探究新时代艺术现象、艺术思潮,乃至新诞生的艺术样式和艺术问题等前沿性、前瞻性领域的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十年来的发展,可以看作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的标志、标本、标杆。
作为杂志忠实读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视听内容所副研究员胡祥表示,自从加入中国评协,便一直受到《中国文艺评论》在学术上的滋养,也见证了该杂志成长的过程,深刻感受到杂志所刊文章在高度和锐度上的突出特点。
《中国文艺评论》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于2015年10月创刊,刊发内容涉及哲学、美学、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网络文艺等多个门类,刊载的文章包括理论问题的探讨、艺术思潮和现象的分析、艺术作品的评论、国外艺术创作和理论评论情况的介绍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感悟、访谈等。《中国文艺评论》于2019年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C刊)扩展版,2021年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同年4月正式进入C刊。十年来,该杂志的学术影响力日益提升,累计有159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累计40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红旗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杂志刊发的文章多次获得国内各类文艺评论奖项。
对于十年的办刊历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徐粤春总结出5点经验: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明确办刊思路、定位和特色,增强学术立刊的自觉;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把导向关;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目标,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推动杂志成果的有效转化,不断扩大学界业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努力服务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
对于杂志未来的发展,每位专家都结合自身的专业视角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术争鸣、支持青年学者等。下一步,杂志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导向性、学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定位,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观照时代场景,服务文艺实践,推进“评创结合”,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把杂志办成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权威学术期刊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