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剪刀裁出文化根脉,一根绣针绣出致富图景,一方织锦连通中外情谊,一场数字传播让民间文艺破圈……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民间文化达人故事汇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们,分享了各自扎根乡土、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他们以手艺为媒、以创新为翼,让沉睡的民间文艺苏醒,让乡村在文化浸润中焕发新生,勾勒出一幅“民间文艺赋美乡村”的鲜活画卷。
守根 让乡土技艺在传承中延续
民间文艺的生命力,根植于乡土沃土与世代相传的匠心。每一位文化达人的坚守,都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他们的故事,正是从这份对传统的执着开始。

在福建漳浦,国家级非遗漳浦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高少萍用四十余载光阴,诠释了“以剪为笔”的坚守。她自幼受家庭艺术氛围熏陶,又得黄素、林桃两位剪纸大师“收”与“放”的技艺真传,形成了“夸张中见柔美,古朴中蕴新意”的独特风格。为守护濒临失传的古老纹样,她系统性地走访漳浦各乡镇,将其抢救整理并纳入文物保护范畴,让剪纸这门源于民间炕头的手艺,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文化载体。

同样是以剪纸为使命,来自河南孟津的畅杨杨,为守护奶奶留下的剪纸技艺,毅然辞掉外地工作回乡。他走村串户,为62位老艺人建立濒危技艺档案,搜集整理6000余幅传统剪纸资料,历时15年开办260余期公益剪纸班,培训4000余人次。如今,孟津剪纸已成为入选省级非遗、亮相国家级展会的文化名片,更成了乡村里新的“社交语言”。

江苏宝应的莫元花,接过父亲手中的绣花针,深耕乱针绣二十余年。为精进技艺,她将丝线劈至128丝,每天苦练15小时以上,还创新研发“人物肖像16系环节操作法”。为让技艺传承,她免费传授技术给留守妇女,联合职教机构开办培训班,走进学校开设兴趣班,让这门“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的技艺,在代代相传中保持活力。
创新 让传统文艺与时代同频
守根是基础,创新是出路。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守正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文化达人们以巧思为桥,让民间文艺对接现代生活,焕发出与时俱进的生机。

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从“用”的理念出发,让年画走出博物馆。她将年画与现代需求结合,打造“解忧年画铺”品牌,推出寓意脱单的喜神和合二仙、逢考必过的考神等主题年画,还与范思哲等品牌合作,为游戏定制主题年画。七夕的喜神脱单专场、开笔礼上的考神年画,让“许愿请年画接福气”的仪式感回归生活,让年画在千家万户的祝福中完成最好的传承。

浙江天台的沈盛钢,着眼于空间的活化,将闲置老厂房改造为“和合人间文化园”,以“新旧共生”理念再现乡村原始记忆。园区内的天台和合博物馆,搜集全球上千件和合文化史料;一根藤艺术馆让濒临失传的木作技艺形成全产业链;台州市和合文创中心采用“以展带售”模式,将仙居无骨花灯、台州刺绣等元素融入文旅产品,让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打造出可沉浸、可带走的乡村文化体验。

苏绣传承人张雪则用行动打破了“苏绣无男绣娘”的刻板印象,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他精通20多种传统针法,将瓷器与苏绣结合,从古典诗句中汲取灵感创作《二十四节气》,更以“星空”为主题打造“针法教科书”式作品,并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合作,在绣品中融入形状记忆合金,让蝴蝶振翅舒展;打造星空互动装置,让苏绣与数字媒体碰撞出别样火花,让老手艺收获年轻人的喜爱。

来自浙江天台的王幸泽,以“天台演讲”为载体开辟非遗传播新路径,让乡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机。他立足天台深厚的和合文化底蕴,将非遗元素与时代话题结合,通过沉浸式演讲让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演讲中,他不仅生动诠释天台非遗的历史渊源,更注重挖掘传统技艺中的精神内核,用年轻化、场景化的表达打破非遗与现代生活的隔阂。他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让“天台演讲”成为展示当地非遗的窗口,带动更多人关注乡村文化,为传统文艺注入青春活力,实现了“让非遗走进生活、让文化连接你我”的创新实践。
赋能 让文艺力量助乡村振兴
创新为民间文艺注入了活力,而这份活力最终要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现实力量。民间文艺的价值,正落脚于滋养乡土、造福百姓。文化达人们以行动践行使命,让手艺成为乡村增收的“金钥匙”。

广西的贺定钰为拯救濒临失传的壮锦,辞掉稳定工作创办公司,在广西建立6个非遗工坊,与台湾共建织锦交流基地。如今,壮锦通过与意大利设计师合作,注册国际品牌,走出国门,让乡村手艺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更让200多名妇女实现“守着家、看好娃、有钱花”的愿望。

而陕西西安的民间文艺守护者王智,用19年光阴践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承诺,与时间赛跑守护文化根脉,不仅留住了文化遗产,更让非遗成为乡村致富的源头活水。他发掘的“布绺绺鞋”技艺,经过系统整理推广成为当地“一村一品”的代表,带动乡村形成特色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他助力民间艺人走向更大舞台,让乡村手艺从婚丧嫁娶的“糊口技能”变为受市场认可的文化产品,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鼓起了村民腰包,让非遗保护与乡村增收形成良性循环。
高少萍也将技艺转化为了扶贫动力。她创办“剪纸扶贫工坊”和培训班,重点招收农村妇女。这些原本难以远行务工的女性,通过剪制文创图样实现就地就业,不少徒弟青出于蓝,成为“福建省金牌工人”或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5个剪纸工坊带动200多名妇女增收,让指尖技艺真正变为指尖经济,为乡村注入生机与活力。
莫元花带动宝应近3000名妇女加入绣娘队伍,将家庭小作坊发展为产业化园区,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带领绣娘们走进网络直播间,让乱针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开展跨区域结对帮扶,将技艺带到陕西定边、新疆新源,让非遗成为跨地域的致富纽带。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还带着绣品走进人民大会堂,为民间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传扬 让乡土文化走得更远更广
当民间文艺在乡土扎根、开花、结果,影响力也开始跨越地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文化达人们成为民间文艺的传播使者,让乡村故事联通世界。
高少萍的“剪纸外交”故事令人动容。2015年,她为途经漳州的不丹国使团现场表演,三分钟剪出三米长的丝绸剪纸《吉祥如意》,让使团成员深受触动,为边界谈判的积极进展增添助力。此后,她带着剪纸走进法国巴黎、泰国曼谷、新加坡等地,用超越语言的艺术形式,传递中国友谊与文化温度,让民间文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教师秦一(“小一姐姐”),作为传统文化创作者、非遗宣推官、中国诗教推广大使,近8年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乡村之美火起来”为初心,走遍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乡村,通过“视觉破圈”“童趣降维”“生活共鸣”“两岸共创”四种路径践行“文艺赋美乡村”,借助短视频等形式激活乡村美学、拉近文化距离、链接乡土情感、凝聚两岸文化共识,不仅让外界看见乡村美,更激发村民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新媒体为非遗传播开辟了新赛道。非遗网络传播达人徐嘉志以数字技术让非遗“破圈”,启动“十大国粹传播计划”,用“实景拍摄+虚拟三维”展示非遗,通过动画解析围棋、变装展示汉服,80天涨粉300万,让1.5亿人关注汉服潮流。他认为短视频创作应以“小白视角”讲清知识,用可视化呈现复杂技艺,让数字视效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核心亮点,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打破非遗传播的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守护根脉到创新表达,从带动增收到文化传播,第二届民间文化达人故事汇上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民间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这些扎根乡土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以匠心守初心、以创新促传承,让民间文艺不仅“活”在当下,更“美”在四方。正如他们所践行的,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为魂,而民间文艺正是这魂之所在——它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持久而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