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青春化表达,艺术化呈现

时间:2025年11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宫剑南

  11月7日晚,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座无虚席,大型原创音乐史诗剧《风华正茂》正在这里上演,该剧以党的百年奋斗史为脉络,通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大篇章串联起百年中国历史。革命年代中李大钊的从容、白色恐怖下江姐的坚贞、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的义无反顾、脱贫攻坚进程中民众的灿烂笑容……演员们动情的表演,让在场师生热泪盈眶。一名学生说:“《风华正茂》每一幕都很饱满,这么好的歌词配上这么好的唱功,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这样演绎出来的历史生动形象多了。”

  《风华正茂》这堂生动的美育课引发厦门大学师生的热情关注——11月7日至8日,随着“艺术美学与弘扬美育精神”座谈交流会暨《风华正茂》大型原创音乐史诗剧展演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艺术、美学、美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厦门大学,围绕相关话题展开探讨。

  “厦门大学自建校之初便高度重视美学教育、艺术熏陶。百余年来,一代代厦大学子恪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在学术科研领域勇攀高峰,在美育实践中深耕不辍。”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表示。

  对于厦大学子来说,《风华正茂》带来的是不同寻常的感受,他们在剧中看见了磅礴的百年中国史诗长卷,看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12个片段串联起的历史脉络,镶嵌于时代画卷中的历史人物群像绽放出生命力和感染力。“美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也是感性教育,这项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丰富知识,让艺术走向大众。这些片段把百年历史形象生动地作艺术展示,对于观众和演员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表示。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从艺术里感悟美的力量。《风华正茂》参演者中有许多是厦门大学学生,严肃的历史有了青春化的表达。王奕棋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她在剧中饰演江姐。“我能感受到江姐身上坚韧的精神,我也希望自己能以她为榜样,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王奕棋表示。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张钰聪在剧中饰演了三位反差很大的角色——“开天辟地”中的张国焘、“满门忠烈”中当代“佘太君”邓玉芬的丈夫、“万里春风”中的渔民老邓。张钰聪很有感触:“有一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将来有一天我们这里(深圳)会发展,然后我就让儿子回来,在这里盖100层的楼房。’他知道那是一种希望、一种向往。”

  “《风华正茂》组织大学生参演值得称赞。学生可以从实践中熟悉戏剧规律,这比课堂上的学习要来得生动。高校既要有理论教育,也要有形象教育,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教育,效果会非常好。”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陈世雄认为。

  能够唤起青年一代的强烈爱国情怀恰是《风华正茂》成功编创的体现,在青年学子的全程参与下,主题思想的嵌入性、时空场景的改造性、故事情节的共情性、角色扮演的互动性均得以凸显,它们都为后续的再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该剧诗、乐、舞、画、影像兼具,现代的叙事手法和多媒体的技术既凸显了场景,也彰显了重要历史人物的魅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教授周泉说。作为美育核心的美育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尧表示:“正如国家大剧院主张的核心理念‘让艺术改变生活’,我认为,艺术教育是‘让艺术改变生活’的必然路径,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需要引导和培育,不只是靠自觉就能够认识到美的价值和内涵。改变谁?谁改变?怎么变?都与美育有关。”

  “学生们的高水平演出就是非常优秀的创作实践。”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肖薇表示,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心灵的愉悦、精神的充实是高质量的美育,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高雅趣味,引导学生树立美的理想、美的品格和美的情操,能够形成美的人格。“要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探索,引导他们达成自强、厚德、奋进、爱国的人格培养教育,达到至善和至美的人生境界。”肖薇说。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