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节气+网络直播,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中国民协和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合作中,春节、元宵节等七大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成为了一期期直播中热议的话题,在27场总计1841分钟的系列直播里,吸引了超过200万人次观看,这个名为“我们的节日·过好中国节”的系列直播活动,已成为当下传播节日节气文化的重要品牌。
在系列直播推出近一年之际,11月7日,由中国民协、南京市文联、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全国首个节日节气系列直播”调研交流活动在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专家、文旅博主及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为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创新传播支招。
让传统节日节气成为直播的“主角”
让传统节日节气成为直播的“主角”,这一想法源于2024年底。当时,中国民协相关负责人到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调研,发现集团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提出两家单位进行合作,由中国民协在全国范围内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南京,协作进行内容策划,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执行具体的直播活动。
“这个项目规划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实现我们的一个愿望。现在都在讲‘转型’,传统文化传播要有互联网思维,落到实处实际上是很艰难的。当我们发现集团之前所做的工作,我们觉得可以以双方合作的形式推动节日节气直播项目的落地。”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介绍。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早在2019年就成立了“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担任工作室主任的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编委、《江苏商报》总编辑梁建恕介绍,最开始工作室立足于理论研究工作,之后开始策划开展节日主题活动,随后将重心转到了“共建共享”,依托专门的文化传承空间开展节日文化的传播工作。直到2025年,在中国民协的支持下,节日节气直播活动开始成为工作室重要的抓手。
系列直播活动的第一场,正值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小年夜,他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萧放、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牧、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来到直播间,以“首个‘非遗版’春节”之名,对春节文化内涵、节俗等进行了趣味盎然、深入浅出的讲述。直播观看人次超过1.5万,最高在线达3000余人,直播迎来了“开门红”,这给了直播团队极大的鼓励,也坚定了他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近一年来,在传统节日与节气到来之时,中国民协和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共举办了27场直播,吸引了网友的热情关注,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成为“我们的节日·过好中国节”系列直播活动的忠实粉丝。
将传统节日节气变为可互动的场景
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辛,梁建恕感慨万千。他特别谈到了元宵节时的一场直播,在这期以“灯耀金陵·春满中华——十二城融媒体专题直播”为主题的直播中,南京、上海、西安、天津等12座城市第一次在云端联动,以主演播室为中介,通过现场连线、视频展播、航拍直播等方式,同步展示了12座城市灯彩活动的盛况,“这一期直播观看人次超过100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张兴宇参与了这期元宵节直播活动。“回忆起来,我有两点直观的感受:一是这种直播形式上尝试将多城灯会盛景融入一屏同播,让线上观众沉浸式感受热闹感十足的元宵节氛围,一部手机就能实现‘云过节’,突破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时空边界;二是采用元宵节线上线下直播连线、网友弹幕互动,再加上AI趣味猜灯谜等形式,既吸引眼球又能深入人心,让传统节日文化转变为有趣好玩的知识点,有助于提升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张兴宇表示。
元宵节的这场直播是这一系列直播活动的一个缩影,如张兴宇所感受到的,“我们的节日·过好中国节”系列直播活动为数字时代节日节气文化的传承传播探索了全新的路径。
“我们意识到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他们很少有机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直播恰好就搭建了这样的桥梁。”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许佳琪是张兴宇的在校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许佳琪成为系列直播的一位主持人,经过多场主持,许佳琪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传统节日节气不是过时的老古董,而是有温度、有生活气息的文化载体,民俗学课本中的岁时礼俗,在直播的镜头中变成了可以看到、可以学习、可以参与的具体场景。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们的节日·过好中国节”系列直播的探索还在继续。深度参与直播活动运作的东南大学教授季中扬表示,在以后的直播中,将持续加强互动性,使传统节日节气变成可进行多元互动、交流的场景,增强直播的“网感”,进而增加系列直播的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