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热潮中,传统舞蹈类非遗无论在网络社交平台,还是在各类文化活动和舞台表演中,都以多种方式频频亮相,不仅展示了非遗传统舞蹈的艺术魅力,也加深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与此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非遗传统舞蹈面临传承断代、后继乏人的困境。这种“冷”“热”并行的传统舞蹈发展现状,更需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深度介入。然而当下以高校教育传承体系为核心的舞蹈类非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在推动非遗传统舞蹈传承发展方面尚未达到理想效果。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非遗保护从“自发性传承”向“自觉性传承”转变。根据2025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统计,全国已有21所高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其中包括多所艺术类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令人遗憾的是,舞蹈院校在这一领域的专业设置仍处于空白状态。
非遗传统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中占有重要比重。截至2021年国家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数据可知,传统舞蹈类项目共计356个。在创作实践领域,近年来,非遗题材成为舞蹈创作者自觉挖掘探索传统文化展开“两创”实践的重要资源,让传统舞蹈在舞蹈展演、舞剧、综艺节目等艺术形式中呈现出丰富姿态,展现出勃勃生机。
纵观近年舞蹈创作,北京舞蹈学院的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一带一路”民族传统舞蹈展演,将传统舞蹈类非遗带入校园,以身体传习的方式进行展示;广州歌舞剧院近几年陆续出品舞剧《醒·狮》《龙·舟》《英歌》,将非遗题材带上舞台,传递岭南非遗的丰富内涵;舞剧《咏春》更是将咏春拳与香云纱等非遗元素创造性地融入舞剧中,形成“破圈”效应;湖南省民族歌舞团推出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以“苗族赶秋”的民俗活动为创作灵感,在舞剧中融入1项世界级、12项国家级、20余项省级非遗。近几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带大家走近非遗,其中不乏传统舞蹈类非遗,如国家级非遗铜鼓舞,在一舞一曲中展现非遗所蕴含的东方生活美学。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也将非遗传统舞蹈“英歌”搬上综艺,以《中华战舞》演绎了火爆网络的民俗文化英歌舞……这些创作,让传统舞蹈作为共有家园的文化记忆进入大众视野,融入当代文化生活。
与创作实践发展态势相对应的,是非遗传统舞蹈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在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中的缺位。目前,全国仅有少数艺术院校在舞蹈专业中设立非遗传统舞蹈相关教学内容,但课程设置仍显单一,缺乏系统化和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舞蹈院校的“学院派”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强调舞蹈表演的规范性和技术性,课程设置中的传统舞蹈种类也往往相对固定,忽视了对非遗传统舞蹈文化多样性和整体性的深入理解,容易导致创作出现同质化、与生活脱节、缺乏个性与生命力等问题。此外,地方文化馆系统和非遗保护部门也普遍缺乏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的专门人才,使得地方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无论是从学科建设、舞台创作还是社会服务等方面来看,舞蹈院校开设“非遗保护”专业都显得尤为迫切。
作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在非遗保护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对于舞蹈院校而言,将传统舞蹈类非遗纳入日常化、体制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构建更加完整的中国传统舞蹈教学体系,培养传统舞蹈类非遗的专门人才,是实现非遗保护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非遗研究领域的专家和代表性传承人,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非遗传统舞蹈课程群,形成综合的、动态的学科体系;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设非遗保护理论、非遗保护案例与分析、非遗政策与法规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非遗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开设“田野实践”类课程,让学生深入体验非遗传统舞蹈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文化;推动跨学科融合,将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探索非遗传统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的专业人才;建立非遗传习研究中心,整合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民俗等非遗资源,打造集研究、传承、创新于一体的学术平台,推动非遗研究与传播的深化和拓展;加强与行业对接,与地方文化馆系统、非遗保护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能够胜任非遗舞蹈鉴定、评估、研究、转化等工作的专门化人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非遗传统舞蹈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博物馆式的文化标本守护者,而是培养能够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创新者。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AI改变文艺生态的今天,及时充分地运用现代科技,使其成为科研和教学的时代动能,也是舞蹈教育探索传统与现代对话方式的重要助力。
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舞蹈院校应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多措并举,积极探索传统舞蹈类非遗科研教学和创作实践的创新路径,不断推动非遗传统舞蹈研究与传承的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为非遗传统舞蹈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非遗保护专业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传统舞蹈艺术将会迎来更加系统化、体系化的发展,不断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科研处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