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时代,传媒艺术何为?

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廷轩

AIGC时代,传媒艺术何为?

——2025大学生AI艺术季举办学术论坛探讨传媒艺术生态与价值重构

  10月25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承办的2025大学生AI艺术季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围绕“AIGC时代传媒艺术的生态与价值重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来自学术界、文化产业界的专家学者与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思考在AIGC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媒艺术如何在技术革新中进行自我重塑与价值重构,更好地开拓艺术与科技交织的未来之路。论坛设置大会发言和四个平行专题研讨。大会发言环节,多位专家从各自视角,阐述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以及因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行业发展思考;四个专题研讨环节,来自不同领域学者与行业代表则进一步深化对AIGC时代传媒艺术各维度的探讨,展开观点交锋与思想碰撞。

  创作者应成为人工智能的主导者而非追随者

  技术赋能,但绝非取代。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视》副总编辑郭长虹以“技术平权时代,创作者何为”的问题引入,全面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创作者身份界定、创作边界及行业格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认为AI赋能是标志艺术创作权力再分配的重要起点,强调艺术创作应坚守初心,充分尊重人的核心创造力与独立思考价值,技术作为重要支撑手段,始终服务于人类的艺术追求,而非取代人类的艺术精神本身。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结合自身长期的学术研究与行业观察经验,指出在AIGC日益普及的当下,创作的独特性已成为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当AIGC降低创作门槛、人人皆可参与创作时,唯有主动跳出固有圈层,深入体验大千世界的细微差异,捕捉独有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共鸣,才能避免作品陷入模式化、程式化的困境。他同样强调,影像创作者应成为人工智能的主导者而非追随者,让技术成为创作工具而非核心主导,在拥抱AI技术的同时要拒绝“AI味”的同质化表达,以身体力行的真实体验守护生活的丰富多彩。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肖向荣以舞蹈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为切入点,探讨人与技术的深层关系,认为技术虽能带来视觉震撼与观看方式的革新,但人类的呼吸韵律、真实情感、即兴表达等独特体验仍是艺术创作不可替代的核心,未来行业需在技术共生关系中守住人文温度,构建新型人机协作模式。

  直面AIGC时代艺术创作的新格局与新期待

  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媒介的崛起,正推动传媒艺术领域发生全产业链变革,从创意、生产、制作到传播、接受环节均实现了全方位赋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以电影为例,指出这一变革正在让电影进入“后电影”或新旧杂糅的发展阶段,传统电影工业的重工业特征逐渐向智能化、轻量化转变,因而当下尤其需要强化系统论视角与整体观,重视生产环节、媒介、文化等多维度的融合趋势。肖向荣基于舞蹈领域已出现机器向人类学习、人类向机器借鉴的双向互动格局,提出了舞蹈行业未来发展的实践路径,建议建立智能时代舞蹈文化数据库、完善舞蹈动作与情感的标准化标注体系、提升舞蹈语言提炼与技术创作转化能力。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一川则基于AIGC时代艺术创作的新格局,提出了对当前艺术创作在构建文化强国艺术表征上的新期待,包括艺术作品需实现跨国界传播与广泛社会认可、打造具有高辨识度与强大感召力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承认多元审美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与共生发展、追求能够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等。同时,王一川还配套提出若干实施措施,包括建立宽松自主的艺术创作环境、传播艺术养生的全新理念、完善艺术创作的事后追认机制、搭建开放多元的全球交流平台,以及通过多渠道提升艺术作品的国际传播力等。

  学科知识体系重构势在必行

  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是传媒艺术的核心特征,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当下传媒艺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丁亚平认为,面对新时代的行业变革要求,高校及科研机构必须重构学科知识体系,打破传统专业之间的壁垒,着力培养具备复合能力、能够在多元结构中灵活切换的跨学科人才。他强调,传媒艺术的未来发展不仅面临技术层面的革新挑战,更处于人文精神与技术应用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只有通过教育改革与学科重构,传媒艺术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连接人类与AI的文化桥梁作用,成为行业探索与思想创新的重要支点。陈旭光也谈道,电影作为受技术冲击最剧烈的艺术形式,其当前的发展变革为艺术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而重构后的艺术理论将进一步转化为文化批评与理论建构的生产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指出,当前传媒艺术已形成传统艺术、传统传媒艺术与新传媒艺术共生的复杂生态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源于技术发展趋势导致的艺术形态的持续演进。他认为,当前传媒艺术生态面临着迫切需要破解的四个核心问题,即主体性模糊问题、文本形态多元问题、传播层面的信息茧房与孤岛效应问题以及新旧艺术形态暂时的相互排斥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胡智锋提出在把握三组核心辩证关系上构建健康合理的传媒艺术生态,推动学科建设,即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通、创新与可持续的并重,最终通过传媒艺术的发展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未来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边界也必将不断扩展,AIGC时代的传媒艺术必须在创新与融合的浪潮中作出新的探索。2025大学生AI艺术季自今年4月启动至今,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引导AI与文化艺术交会交融的展览展示和论坛活动,不仅推动了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潜力、展示创新表达的开放平台。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