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般戏韵见天地!小戏小品这样演绎“大”气象

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丽

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闭幕晚会现场
  日前,由中国剧协、江苏省文联主办的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在无锡落幕。闭幕晚会由小舞剧《霞客·初行》引入,随后,观众跟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视角,在一部部精彩的小戏小品中完成了一场从见天地、见众生到见心性、见天下的戏剧体验。
  晚会正是这场展演的一个缩影。10天内,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6个产行业文联、协会的72部优秀小戏小品组成10场精彩演出,涵盖30多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小品、木偶剧、皮影戏、音乐剧、儿童剧等不同艺术形式,更是包括不少稀有剧种。“小戏”何以“不小”,又如何能被称为“大作”?本届展演在无锡方寸舞台上的“72般变化”中给出了答案。
  文脉凝萃:小戏与传统的共生之境 

木偶剧小戏《元宵乐》剧照
  从古至今,小戏一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形式之一,其虽短小精悍,却包罗万象。在带着乡音的唱腔、念白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映入眼帘,这些剧目多取材于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传说、寓言故事,也生发于普罗大众的生产生活中,或诙谐幽默、或发人深省,让人路过戏台就挪不开脚。襄阳花鼓小戏《看稞》、梨园小戏《董永·摘花》、海歌小戏《蚝排情缘》、贵州花灯小戏《打舅娘》、青海平弦小戏《武大郎卖饼》、罗卷小戏《范仲淹拒酒》、歌仔小戏《三家福》……除了京剧、昆曲、评剧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剧种,本届展演也给较少人熟知的稀有剧种、地方剧种提供了一方展示自己的舞台。
  “通过柔软的丝线,角色身上爆发出巨大的激情!”全总文工团原总团团长、一级导演娄迺鸣被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木偶剧小戏《元宵乐》深深吸引。这台木偶戏吸收“拍胸”“跳鼓”“舞狮”等闽南民间舞蹈精华,生动再现了独具闽南民俗风情的“踩街”场面,演员们手持丝线,秩序井然,技艺性极强,演绎更是歌舞并重,声情并茂。“观看过程中,我一直感觉自己就在这座城市里,一路走一路看,满眼都是节日的气氛,流连忘返。”娄迺鸣说。

京剧小戏《孔子师项橐》剧照

皮影戏小戏《古诗·所见》剧照
  青少年向来是小戏小品不可忽视的观众群体。本届展演中,充满童趣、寓教于乐的小戏令西安演艺集团艺术总监、西安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丽虹印象深刻。皮影戏小戏《古诗·所见》创新性地将皮影、中国水墨画、古诗、民乐四种经典传统元素融合在一起,将清代诗人袁枚所作诗词“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在舞台上具象化呈现;京剧小戏《孔子师项橐》将《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故事演绎得天真烂漫,更将儒家“海纳百川心纳海”的气魄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彰显尽致;还有川剧小戏《哪吒闹学》、儿童剧小戏《万物都在变》……“我很高兴这次展演有这么多部面向青少年儿童的优秀剧目。”王丽虹认为,这些剧目在30分钟之内,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舞台上,富有意境又灵动可爱,更关注到青少年儿童甚至是婴幼儿的精神需求,颇具人文关怀,“我特别希望这些戏能够尽快走到学校去,并且登上国际舞台,得到更多人的青睐,滋养更多青少年儿童”。
  除此之外,还有京剧小戏《青天鉴》《毛驴县令》、罗卷戏小戏《范仲淹拒酒》、山东梆子小戏《闯关赴任》、滇剧小戏《先生好茶》等多部聚焦反腐倡廉主题的作品,包拯、陆陇其、范仲淹、刘温叟等历史上有名的廉吏经过传统戏曲的艺术加工跃然舞台。这些作品以古鉴今,热中有戏、闹中见理,发人深省。“《先生好茶》真是一台好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谢雍君为这部作品的创作编排点赞,“它舞台简约灵活,而且能看出剧本下了很大功夫,深刻且富有韵味。从这个层面说,小戏的结构,不用太复杂,但是越简单,越要花功夫,同时更见功力”。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编剧、导演梧桐认为当下大家对廉政题材关注度较高,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闯关赴任》“是一部生就逢时的作品”。在他看来,小戏找到适合本剧种的角色定位、行当定位和表演的舒适度特别重要,《闯关赴任》就做到了这一点,其中部分角色表演的尺度、温度,都给予小戏创作很多启示,剧情完成度“是一个大团的风范”。

滇剧小戏《先生好茶》剧照
  同样让梧桐感到“小戏不小”的作品,还有以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湘剧小戏《大归》。该剧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周帆说:“这部独角戏融入了导演、编剧新颖独特的构思,展现了唐群英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与觉醒时的挣扎,给了我很大的表演空间,我也希望通过湘剧独特的唱腔体现出革命女性的英气。”梧桐表示,《大归》这样具备实验气质的戏曲作品可以放到当代戏剧的概念里面去考量,具备和话剧、舞剧作品在同一场域中对话的潜质。
  凡人好戏:小戏小品的人文温度
音乐剧小戏《听见·梦南》剧照
  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现实题材成为戏剧创作的中流砥柱,小戏小品也不例外。本次展演中,包含一批颇具人文关怀、有笑有泪的小戏小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切入社会肌理,试图展现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图景。舞台上,不同职业人群的生活状态被写实描摹,生活哲理与精巧的故事自然融合,对爱、家庭、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更是成为链接剧中角色和剧外观众的桥梁,展现了小戏小品对社会民生的关照。
  音乐剧小戏《听见·梦南》以“清华失聪博士”江梦南的真实人生经历为蓝本,生动刻画了主人公从无声世界奋发成长的生命轨迹;锡剧小戏《微光》以地道乡音温情讲述孤独症患儿暖心故事,让“来自星星的孩子”不只在自己的世界里闪烁;话剧小品《达尔文》以女性生育焦虑为主题,探讨当代女性在婚姻、家庭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这真的是一名失聪的演员扮演的吗?”王丽虹被《听见·梦南》生动写实的表演打动,“演员一定是体验过生活才能把握好失聪患者的讲话节奏和语调,更将她成长过程中的自卑、渴望、纠结准确表现了出来。我认为这部剧加强叙事和情感铺垫后,有潜力发展为长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毛夫国认为《达尔文》将女性产前焦虑的内心世界、情绪波动呈现在舞台,极具张力,让大家注意到了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问题,颇具实验精神。

话剧小品《团结社区的故事》
  “要把基层干部写好写活、写得可爱,不能其他角色都很鲜活,唯独他们成为符号。”陕西剧协党组书记、秘书长,《当代戏剧》主编李生茂,《中国戏剧》编辑部副主编靳文泰,一致指出这类乡村振兴题材作品容易落入“基层干部符号化”的窠臼,“创作者应该在精准描绘基层干部帮扶群众的过程上多用笔墨,而不是简单用悲情的音乐渲染”。话剧小品《团结社区的故事》《劝导站》用生活化的对白勾勒邻里温情,晋剧小戏《村长上树》以传统唱腔活化乡村治理场景,吉剧小戏《人参缘》借地方韵味讲述乡土创业故事……这些作品以乡村振兴为精神底色,既扎根田间地头的真实生活,用鲜活细节还原村民的喜怒哀乐;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让政策温度与民生百态在舞台上自然流淌。
  相对于时长约两小时的大戏,小戏小品的演出门槛更低,乡村民众、工厂职工、部队官兵、校园师生、机关干部等“非专业”群体皆可参与演绎。这种亲民属性,让小戏小品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极具活力与普及度的艺术形式之一。本届展演,包括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的《军令状》、北京市公安文联的《所长所长》、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演出的《为你》、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文联创排的《风雨中的誓言》等扎根石化、公安、电力、铁路行业一线的作品,也包括评剧小戏《赵一曼》、话剧小品《幕启之前》《听,溺水者说》等高校创排的作品。它们既闪耀着青年创作者深扎一线生产的创作热忱,也承载着不同群体对时代生活的细腻观察与真挚表达,更展现出基层文化创作蓬勃生长的鲜活力量。

话剧小品《军令状》剧照

话剧小品《所长所长》剧照
  “他们本色出演,石油人骨子里的劲儿是职业演员可能演不出来的。”梧桐认为《军令状》的演员非常出色,而且充分吸收了此前召开的剧目提升会上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在展演时演员表演和台词处理都有了很大提升。评剧小戏《赵一曼》由沈阳大学学生邵迎华自导自演,“演员通过评剧唱出了英雄的气概和精神,音乐、舞美等各方面也衔接地很丝滑,看得出非常用心、敬业”。苏州市滑稽剧团一级演员、梅花大奖获得者顾芗也从演员的角度给出改进建议:“英雄不是演的,英雄一定要写在演员心里再呈现给观众。同时整台戏的调度、色彩的处理等方面还需要从导演语汇上再做一些细节上的布局。”

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座谈会现场。中国文艺网 王丽摄
  据悉,本届展演开始前,曾举办线上剧目提升会,邀请了20位专家针对每一部剧目提出可行性修改意见;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两场座谈会,专家对展演剧目逐一点评,既给予鼓励支持,同时也“把脉开方”,从文本、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方面提出加工修改意见,为剧目的增质焕新和小戏小品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不要认为小戏只是大戏的附属,我们并不是没办法在大戏上发挥力量才去创作小戏。”谢雍君认为要重视小戏的创作,“小戏是有自己的独立艺术形态的,不只适应于青年演员、小剧种创作,也合适于大剧种或者名家的创作,一定要把创作范围拓宽,最重要的是,要树立精品意识,推动小戏创作高质量发展”。王丽虹提出,从本届展演来看,各院团的小戏小品选题范围可以更加广阔,同时传统小戏要多尝试融入现代化的审美表达,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剧照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白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