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要触摸生活的温度,感受生命的脉搏

时间:2025年10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文艺工作者要触摸生活的温度,感受生命的脉搏

——中国文联2025年文艺名家宣讲走进华北电力大学

  “艺术能给人以抚慰和愉悦,更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教育和净化。一个有抱负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要用自己的艺术服务于时代,与时代同行。”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铁牛充满激情地说。

  “以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元素呈现世界故事”,北京舞协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一级演员王亚彬践行着这样的创作原则。

  日前,“潜心创作担使命 立心铸魂树行风”中国文联2025年文艺名家宣讲走进华北电力大学,王铁牛、王亚彬分别带来以《我的艺术人生》《舞蹈的力量》为题的宣讲。

  “父亲王盛烈是我的人生导师和艺术上的引路人。他一生坚持真善美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贯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传承鲁艺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王铁牛出生在艺术世家,父亲王盛烈是关东画派的创始人、中国画艺术大师。王铁牛从小就对绘画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也在父亲的影响下,坚定地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和同龄人类似,王铁牛当过工人、农民,也参军入伍当过兵,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断地学习研究绘画艺术,不断地进行户外写生,这背后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他也用手中的画笔绘就了独属于他的艺术人生。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和王铁牛的《大庆石油会战》《上甘岭战役》同时出现在建党百年的展览中,父子二人的时空交会是历史的缘分,更是艺术的传承。

  关于主题性创作,王铁牛认为,“真善美是美术的核心视角,但需包容写意、抽象等多元表达”“情节性、文学性是主题创作特征,需结合艺术家个人洞察力”“写生是连接生活与创作的桥梁,反对过度依赖照片”。他非常重视主题性创作的严谨性,为了画好《上甘岭战役》,他亲赴朝鲜考察战场,研读史料,采访老兵;在创作《大庆石油会战》时,他对环境细节、工业器材、人物服饰等都做了仔细考证,希望观众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和温度。此外,王铁牛强调光影和色彩“都具有叙事力量”,《油菜花开》以晨光渲染志愿活动的温情,《赤壁之战》用灰云、火光烘托战役之宏大。他谈及《马克思在海牙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上》创作过程时,强调要深入事件的本质,要在画面中展现故事,这时候画家不仅要成为历史学家,还要做编剧和导演,要让观众可以从画面中读到故事的全部。他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要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祖国的昌盛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用好“创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引擎”。王亚彬以舞剧《青衣》为例讲道,该剧采用跨国团队,用科技手段打造出沉浸式体验场景,用创新赋能诠释中式美学,以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谈及此处,王亚彬动情地说道:“《青衣》是我人生最好的遇见,它既是一个中国故事,也是一首诗歌。我们通过舞蹈作品传递背后的哲思和人文探讨,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016年,王亚彬成为首位被英国国家芭蕾舞团邀请的中国编舞家,为“全球女性编舞计划——She Said(她说)”演出季进行创作。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者的合作中,王亚彬让古典芭蕾舞者深入了解了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文化及审美特征。她编创的舞蹈作品通过创新演绎古希腊女性形象“美狄亚”,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的东方气质。

  “我希望通过纯粹的舞蹈表演,让舞蹈作品深入人心,触碰灵魂深处,这是对于美的一种唤醒。”王亚彬认为,舞蹈不仅是为了表达美,更重要的是诠释美。艺术家应该深入生活,触摸生活的温度,感受生命的脉搏。30多年来,舞蹈已然融入王亚彬身体之中,她形容道:“有如血脉流淌,非常自然,但充满激情。”她说,只有持续专注,才能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未来无论遇到何种问题,都需要牢记来时的路。”

  艺术家的精彩宣讲引发现场阵阵掌声。参加宣讲的华北电力大学的师生表示,中国文联文艺名家宣讲活动,让大家近距离领会到艺术家的情怀与担当,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