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蝶变,文艺新景观如何有氧有灵魂?

时间:2025年09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瑞涓

  “本次沙龙举办地太庙祧殿的‘祧’字,既有朝向历史和传统的意味,也有超越历史、面向未来的意涵,二者的结合,与沙龙的关键词之一‘蝶变’非常契合。而75年前北京市文联的成立地,正是刚刚由太庙改名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的‘大中之大’内涵,历史性地转变为‘大众之大’,文艺为大众服务成为那个时代的文艺新景观。今天在此讨论基于‘大众文艺的蝶变’而生发的‘新时代文艺新景观’,别具历史内蕴和文化含量。”9月24日,在由北京市文联承办、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之“大众文艺的蝶变 新时代文艺新景观”专业沙龙上,学术主持人、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这段开场白,为沙龙活动、也为新大众文艺增添了一份特别的历史与文化韵味。

  沙龙对话嘉宾来自文艺创作研究不同领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苏州昆剧院原院长蔡少华、法国元气阅读总编辑查尔斯·德威斯、网络文学作家柳下挥与村歌计划发起人、谷仓乐队主唱许多展开跨界交流,结合自身创作与研究实践,围绕“蝶变”与“新景观”两个关键词,回望大众文艺的发展与变迁,描述大众文艺蝶变的样态和原因,梳理新大众文艺的特性与内涵,探讨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有效路径。以人民为中心,则是贯通其中的主线。

  新大众文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历史渊源。贺桂梅勾勒了大众文艺发展路线图。在她看来,文艺的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探索的目标,尤其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工农兵文艺,第一次文代会提出“新的人民的文艺”,新中国文艺始终以人民为主体。当代文学、文艺深植于对人民性的追求,其发展保持着连贯性。近年来,新技术为大众参与和介入文艺提供了很大便利,使大众文艺覆盖面更宽,更多人参与到文艺创作中,文艺的表达形态、传播形态、叙事话题等进入新阶段。“大众文艺不是低俗的、没有文化的,它已经成为建构我们今天文化精神、趣味以及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主要媒介形态。人民文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人人都是文艺家,人人都可以通过文艺表达自己,表达愿望、理想和爱。”贺桂梅说。

  昆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近年来主动应变求变,从曲高和寡走进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当中,为经典艺术的大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蔡少华感慨,要向经典致敬、向青春致敬,新时代、新观念、新技术,让经典也能够时尚。他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谈道,传统戏曲的传承重要的在于人,不仅是演员的培养、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观众的传承。“不是自己演就是传承了,没有观众的艺术一定不是戏剧。昆曲真正的观众在哪里?我想是大众。”苏州昆剧院通过推动“全国名校行”“大师说戏”工程以及和电视综艺结合等,让昆曲走进年轻群体。“我们的戏剧艺术一定要为大众服务、为时代服务,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生态,对艺术戏曲本身也是一种反哺。”蔡少华表示。

  村歌既是千百年来民歌的延伸,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场景中出现的大众文艺新形式。作为村歌计划发起人,许多和他的谷仓乐队已经为全国50多个村庄与村民集体创作了50多首村歌。许多谈道,大众文艺在新媒体加持下有了更繁荣的景象,“大众性”概念不断扩展,大众不再只是受众,还成为创作主体、文化活动组织者与传播者。许多和团队近年赴各地乡村,与村民集体创作村歌,将村庄文化历史、情感记忆与发展愿景融入歌词,对山歌旋律进行创新改编,村民从“从未想过能写歌”转变为创作者。当不识字的老人唱着自己参与创作的歌曲时,他们“内心像开了花一样兴奋、痛快”。村民们还把村歌拍成短视频放到新媒体平台,助力乡村文化传播,成为新大众文艺带来的新气象。

  网络文学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柳下挥看来,网络文学在数字时代真正做到了全民创作,互动非常及时、直观,作者在网上发布章节后,读者不到一分钟就能看到并阅读、点评、发表看法。传统小说出版要三审三校,而网络小说则可能是“三千审三万校”。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中,医生、工程师等专业领域作者的加入,使题材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具有深度与广度。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已经产生人与AI共创的模式,但AI写作带着浓浓的“机械味”,并不能代替作家写作,只能作为辅助帮助信息收集与整理。他强调,“读者需要鲜活生动、接地气、有人味儿的小说,只有具有独特浓烈的个人风格的作品,才能真正脱颖而出,被更多读者看到。文艺的传播形式在变,但真善美的内核一直没变过”。

  法国元气阅读网站将中国网络文学翻译为法文,吸引了大批粉丝,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助力中国新大众文艺的国际化传播。查尔斯·德威斯表示,网络文学带来的是自下而上的人民之间的交流,随着网络发展,中国故事借助网络“出海”,让海外读者看到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参与者,是一场了不起的变革。“国外读者不在意作品来自哪个国家,他们更在意作品本身的创意、力量和质感。法国读者多数是通过搜索工具被中国网文自然吸引而来的,他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作品,很多人非常热情地翻译中国的好作品,一起讨论和交流。”他指出,中国网络文学吸引法国青年的核心魅力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结合,有深度、有创意、有趣味。如《斗罗大陆》《诡秘之主》等在海外非常受欢迎,有大量的粉丝,他也希望能够搭建起网络作家和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新大众文艺已经无处不在,成为新现实,构成新场景。”康伟总结指出,“新大众”不是对“大众”的否认与取消,新大众文艺也不是对大众文艺优秀传统的割裂和解构,它是以文艺的方式来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的主体性的生动实践,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媒介化生存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我们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场景。他同时提醒,如何避免文艺新景观中的人造景观、塑料草坪、数据泡沫、流量陷阱、算法困局以及交互幻觉,如何让人不被人工智能规训而成为“人工智障”,如何保持本应丰富多样的文艺大餐不成为可疑的、可复制的“预制菜”,如何让技术加持不是作茧自缚而是破茧成蝶,如何让文艺新景观真正成为真实的、生动的、突出人的主体性的、有氧的、有灵魂的新景观,需要所有人深刻思考并一起努力共同建设。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