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虚拟数字人“向实而生”、健康发展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秦洪亮

  “虚拟数字人”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形象接近的数字化人物形象。20世纪初,世界首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投入使用。2012年,中国本土偶像洛天依诞生。2024年12月,“小易智创”的AI技术团队利用精细算法,还原出高度符合真人形象的数字人。近年来,虚拟数字人的发展客观上得益于3D建模和渲染技术的日趋成熟,呈现直逼真人、越发自然流畅的三维动态呈现效果。然而,当前数字人面临一定的成长瓶颈和发展困境,海量数字人形象在短期火爆后便快速陷入沉寂,难以实现长效持续发展。

  当前虚拟数字人在面向整体受众的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场景中,主要分为服务型与表演型两类。服务型体现在播音讲解、市政服务引导和直播带货等方面,这类数字人与人类情感联结不深,在应用场景中的使用寿命相对稳定。与之相反,表演型数字人注重文娱表演,与服务型数字人相反,时常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应在于这些虚拟数字人存在重表象而轻内在的失衡。这类虚拟数字人通常追求极致美感表象,具有高度完美的形象,同时它们还在真人形态、肤色质感、毛发细节与微表情处理方面高度还原真人特征。虽然它们因此成为不少受众的情感寄托,但是当前虚拟偶像发展呈现出“工具”倾向——注重模拟人类外在表征与思维模式,依托统计建模技术细致复刻真人的表情、动作、语言乃至思维逻辑,然而在技术导向方面呈现出人文内核的缺失,而过度以高超技术手段吸引眼球、博取关注,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虚拟偶像本不具备自主意识与反思能力,也难以具身化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如果继续停留在模式化与表面化,而未能有效触及人性内核,将难以达成深层的情感共鸣与精神慰藉。

  与此同时,虚拟数字人虽凭借娱乐表演成为偶像并收获拥趸,但本质上是基于受众的单向完美投射,将理想化身份赋予虚拟化形象。数字人全息影像作为数据代码集合,既无实体存在,也缺乏与受众共同成长的记忆锚点,粉丝的沉浸感仍源于单向情感投射的自我感动。这种认同阻隔暴露了虚拟形象构建双向认同的先天不足。

  笔者以为,我们需要明确虚拟数字人的本质。当代社会信息的沟通是以真人作为桥梁和代理者,如明星的形象展示、生活演绎和广告代言,真人主播的带货销售、才艺展演和情感引导。我们可以将虚拟数字人的本质视为延续甚至取代真人承担一种形象中介或代理角色,即真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的沟通者。那么要延续虚拟数字人的生命周期,不应只停留于技术打造的虚拟表象,而应具有立足现实的真实维度,特别是要摒弃技术炫技的纯粹表象呈现,回归人文关怀,凸显人性内核。

  首先,要平衡精致表象的商业效应与情感需求、人文关怀。商业逻辑驱动虚拟数字人形象塑造注重精致表象,但内容把握同样重要。这需要把握受众需求,以更高的情感贴合度激发受众的消费与追随意愿,同时应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凸显深层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要融合优秀文化内涵,以赋予其个性化定制。还可依托成功的文艺作品形象去塑造虚拟数字人,从而更贴合现实语境,提高虚拟数字人的接受度和传播度。

  再者,要深化数字人与真实人类的互动维度。虚拟数字人的服务对象为现实中的人们,所以要平衡真实与虚拟维度,如在一部由成龙出演的电影中,大量使用AI等技术,重现了27岁的成龙形象。在该片中,年轻版数字人成龙的出演量达70%以上。在宣传阶段,这部电影也凭借“两位”成龙跨时空同台互动,充分展现出情怀,同时收获了热度。这些案例均体现了需要持续拓展的虚拟现实交融模式。

  第三,优化情感反馈机制,激发受众创作参与,建立深度情感联结尤为重要。比如虚拟数字人洛天依的歌曲由粉丝共创,洛天依不仅是音乐创作者,更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活动,与粉丝建立了高度互动关系。这一案例的启示在于,粉丝从消费者变成了创作者,甚至能影响角色“基因”。洛天依成功的核心正在于开发者为“她”构建了一个开放、共创、持续进化的生态体系,打破了传统偶像“制作方输出—粉丝接收”的单向模式。这种模式为赋予虚拟数字人的长久生命力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思路。

  由是观之,虚拟数字人,这由比特与算法编织的“生命”,其勃兴是技术赋能的奇迹,而其长效发展则需呼唤更深层的“向实而生”。它不应仅是视觉奇观的载体,或工具理性的极致产物,其生命力终究源于与真实世界的深刻连接,以及对人性光辉的真诚映照。超越对完美表象的迷恋与技术炫技的浮华,虚拟数字人发展的健康路径在于:以人文内核为灵魂,以现实需求为土壤,以双向共创为纽带。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