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正义必胜”信念中高擎和平之旗

时间:2025年09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玉刚


歌舞《延安!延安!》剧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9月3日晚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大历史节点与场景为脉络,展现艰苦卓绝抗战史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当我们回望苦难辉煌交织的抗战岁月,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难以抑制心潮的澎湃起伏,无论是白天天安门广场的阅兵,还是晚上人民大会堂的主题晚会,无不使我们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血脉偾张。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以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人类文明的成果,铸就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抵御外侮的伟大壮举。

  整场晚会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和基于正义与和平的人类道义,以悲壮震撼的强烈视觉冲击的“剧”的形式,演绎了中国人民14年的抗战史,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悲壮惨烈的抗战场景,以铁骨铮铮的事实艺术地回应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什么是正确的抗战史观”的世界之问。可以说,整场晚会就是一系列舞台的诗与剧的合奏,以恢弘的历史、磅礴的气势、绵密的叙事、渲染的舞台氛围、鲜活生动的舞台形象、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令无数的观众意犹未尽、久久回味,最后落在“守护正义”的仪式仪仗表演上,从而与天安门广场上白天的阅兵相呼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中强调:“日本军国主义的这一疯狂的侵略国策,给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极其黑暗的一页。”唯此,晚会的序章以音诗画《山河铭记》,闪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史实,以童声合唱《松花江上》拉开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战史的帷幕,那些远离故土的民众,东北抗联的风餐露宿,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抗日英雄从历史中走来,舞蹈《殇》揭开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30万手无寸铁的民众倒在血泊中,那密密麻麻的一行行的名字,刺痛着每一个观众的心,令人在泪目中紧握双拳!面对日军的残暴,中华儿女发出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怒吼。毛泽东在《祭黄帝陵文》中号召:“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怒吼吧,黄河”篇章重温了这一场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艺在走向大众中把人民鼓舞起来、动员起来。《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深刻揭示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质,极大地焕发出人民的力量。舞台上演员表演之真切,情感之饱满,把我们带回了那个血与火的场景。“红星照耀中国”篇章的歌舞《延安!延安!》——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指挥中心,也是中国人民抗战的主心骨,犹如暗夜发出的光,那里是不一样的天,有一种别样的盛景。那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作品深刻诠释了军民一心、党群同心的理念。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让骄纵狂妄的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不断激励着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中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组舞与组歌《遍地烽火》表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血性和担当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整场晚会不仅再现了曾经熟悉的一系列革命场景,还是革命歌曲的大串场,特别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篇章中: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定格了历史的瞬间。当那句经典的台词“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呼声儿……刘老庒连全员补齐,擂鼓送儿出征!”一下子把晚会推向高潮,形成台上台下、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全世界共情,观众无不热泪盈眶,这句台词成为响彻华夏大地的时代强音。还有情境对话《如你所愿》场景中那声“哥”让人撕心裂肺!观众满腔的热血沸腾了!最后晚会以仪式仪仗表演《守护正义》、领唱与合唱《势不可挡》点明了主题,以歌舞《命运与共》收尾,在优美的歌舞旋律中唱响“命运与共”的乐曲,让观众的视线重新回到民族自信的根基,回到新时代的盛景,并闪回几代领导人阅兵的影像。龙舟竞渡,盛世今朝,风起帆扬,日出东方,国运浩荡!整场晚会不仅传达了“中国人民血战到底的决心,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以及正义必胜”的信念,还表明正义是跨越国界的星河,永远照亮人类文明的航程,更向我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的逻辑;还在歌舞《命运与共》的旋律中弘扬了现代文明价值,表征着崛起的中国是人类文明成果与和平价值的捍卫者!崛起的中国正在以发展捍卫和平,用民族复兴续写人类正义!中国高擎的和平之旗,将强有力地引导世界历史走出徘徊的十字路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中指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正义必胜》是主题晚会成功的典范,其传达和弘扬的诸多信念与文明价值,不仅表征着中国有能力叙述历史、参与世界史的叙述,而且能够以艺术发出自己的主张,能够站在人类正义、世界道义的制高点上,向世界发出倡议,以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在不忘国耻和民族屈辱中,把从不屈的抗争中焕发出的中华民族对正义和独立自主的价值追求,化作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精神动力,更要在拂去覆盖文明的尘土中自信地揭示和阐发中华文明包容性中所蕴含的人类公义价值,以文明价值的赓续和创新使中华民族站在人类文明道义制高点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强调,“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和平崛起的中国,把中国的文艺托举到了新时代,中国文艺有能力和信心主动地参与世界文化新格局塑造。在披荆斩棘中一路走来的中华民族,历经从积弱积贫、任人宰割到奋起反抗的不屈抗争再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从血肉的长城到钢铁长城、精神长城再到崛起的文明长城,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然矗立于世界舞台中央。

  无论是阅兵,还是盛大的主题晚会,都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永远做中华民族文明成果和世界和平事业的捍卫者!全世界已经听到、听明白了中国的声音!唯此,我们既不忘记历史,也不纠结于过去的仇恨,而是在尊重历史中不断从中华大地和中华文化中生长出公义性的现代文明价值,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中实现更大抱负,以文艺的价值共享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和建构文明型中国形象,在文明价值传播中有效提升崛起的中国的全球话语权!

  本文为2023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一流’高校人文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号:XYJG2023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二级教授)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