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家记忆”讲到“人心深处”

时间:2025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宫剑南
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
把“国家记忆”讲到“人心深处”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是北京广播电视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该片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陈文物为线索,通过“一件文物、一段故事、一段历史”的结构,将历史场景与当代展陈紧密相连,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8月2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研讨会在京举行。

  “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很多战友,没看到胜利。”102岁的开国少将王扶之,是平型关战斗的亲历者。这位带着岁月沧桑的老人,寥寥数语,将人们的回忆拉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据总导演张艳菊介绍,健在的抗战老兵,最年长的110岁,最年轻的也已102岁,这意味着摄制组要与时间赛跑,进行“抢救式”记录。“我们在吉林寻找杨靖宇将军的足迹;在山西左权县跟随将军后人将一盆兰花献于墓前;在武汉,我们通过AI技术让英雄陈怀民‘重返’当地……用这些看似分散的点位、记忆的线索,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而又细致入微的民族抗战图景。”张艳菊说。

  当摄制团队步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面对的是3000多件沉默的历史文物,整个团队的核心使命就是“让文物说话”。创作总监闫东表示:“在创作之初,我们的要求是必须挖掘最独家的文物故事、最鲜为人知的故事、最震撼的人物情感。”经过多次策划,摄制团队为每件文物制订了专门的拍摄方案。这部纪录片就是这样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深入挖掘,让这些陈列于玻璃展柜里的展品成为通往历史深处最真实的隧道。《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真正让藏在博物馆的抗战文物活起来,这种“活起来”不仅体现在创新的叙事架构、AIGC等新技术的运用,更体现在与当下的观众形成共情,与新时代精神共振。

  战争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当属“人”的故事。纪录片拍摄时,烈士佟麟阁将军的女儿佟亦非已经103岁,她生活在重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对于此次来京拍摄,她的家人很有顾虑。6月北京已经逐渐炎热,为此,摄制团队制订了多版拍摄方案并安排专职人员全程陪同接送,最终以真诚打动了他们,于是才有了片中佟亦非老人重走卢沟桥的画面。

  研讨会上,张自忠将军外孙车晴作为纪录片的主创代表,饱含深情地分享了自己参与拍摄的过程。他表示,纪录片充分体现了对全民族抗战历史的尊重,体现了对当年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中国军人的尊重。片中对多位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和历史人物后人的访谈,用鲜活的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给观众展示出当年艰苦抗战的具体细节,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是一部把‘小文物’写成‘大史诗’的现象级作品,是一次把‘单平台播出’做成‘全媒体海啸’的融合实践,是一堂把‘国家记忆’讲到‘人心深处’的生动党课,是一声把‘纪念’化作‘奋进’的时代号角,把历久弥新的抗战精神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说。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表示,《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依托权威资源与学术支撑,打造了历史影像的新高度;以“文物叙事”激活历史记忆,实现了个体与时代的深情对话;以“老兵故事”穿透历史时空,实现了情感共鸣与精神传承;创新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了主流叙事“破圈”;树立了主题创作新标杆,引领了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创新与突破。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