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重排的经典剧目《死无葬身之地》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该剧总导演查明哲,以及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章劼、徐卫等全体演员出席。据介绍,这部经典剧目将于9月2日至7日以焕新阵容登陆国家话剧院剧场,向始终追求世界和平的人们献上诚挚礼赞。
《死无葬身之地》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让-保罗·萨特的经典剧作,讲述了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5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因战斗失败被俘,关进了阁楼;在绝望和仇恨的煎熬中,他们没有秘密可守,面临恐惧、折磨和死亡。楼下,同样处于战争与个人命运绝望之中的“法兰西民团组织”法西斯分子们的拷打酷刑也开始了。就在此时,唯一逃脱的游击队长被当作身份不明的人抓了进来,而他肩负着通知战友们改变作战计划、免遭歼灭的使命。原本“无秘可守”的被俘者们,因突然变为“有秘要守”而陷入更大的困境。绝望与希望相互“绞杀”,每个人都必须做出严酷的绝地选择……
该剧于1997年首次亮相中国舞台,给观众带来了萨特戏剧的新解读。如今,《死无葬身之地》距离首演已经过去了整整28年,查明哲陪伴中国国家话剧院三代表演艺术家共同塑造、淬炼出这部作品。无论是1997年初探的锐利、2005年深掘的凝重,还是2014年典藏的淬炼,每一次复排、重排,都像一次更艰难的攀爬。“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法国人民极其艰难地重建家园。当时的法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被世界大战引起的悲观气氛所困扰,如何帮助法国人重新建立起信念和精神、如何帮助他们找到摆脱苦闷的力量和意志,萨特强调人们必须在不断行动中证明和获得自我本质。正如剧中所说的‘人们只有通过一生的所作所为、不断地选择和行动之后,到死的时候才能盖棺定论这个人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思想为战后的人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们从中看到了一条出路。”查明哲介绍了萨特原作诞生的背景。
而查明哲的导演实践,远非对原作的简单复现,而是一场将萨特艰深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情境化、本土化的艰难跋涉。透过演员身体的张力与舞台空间的压迫感,他构建了一座让中国观众直面“自由选择之痛”与“存在之重”的“境遇实验室”。查明哲强调,“形象种子”对于自己的导演创作之重要性,几乎成为他统摄舞台美学的核心引擎。2025年版《死无葬身之地》中,他再度锚定“在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向千仞绝顶攀爬,向万丈深渊跳跃”这一“形象种子”,带领演员们进入人物内心、向情感深处探索,并对戏剧空间进行新尝试、新解释——“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炼狱”的阁楼中,游击队员在精神煎熬中自我审判,弗朗索瓦的恐惧、吕茜的撕裂在此发酵;“地狱”的审讯室中,“朗德里约们”的暴行与怯懦在此暴露。而打通两个空间的关键,是舞台上全新启用的粗粝纱幕材质,墙壁肌理被刻意保留粗粝质感,灯光投射时形成斑驳阴影,纱幕透光特性使上下空间光影流动,楼下刑讯的红光渗入阁楼,楼上挣扎的剪影投下“地狱”,形成打通两个空间的重要互文隐喻。查明哲强调该剧的当代性:“当角色在招供与沉默间挣扎时,观众看到的是每个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精神博弈。萨特撕掉英雄滤镜,让我们直面人性的真实——懦弱与崇高可能仅一线之隔。”
发布会上,查明哲手握1997年首次排练所使用的、记满笔记的剧本感慨道:这是一次“岁月穿梭,如梦似幻”的再度创作体验。在过去20天的排练中,为了更加快速地调动演员感官体验,更深入地使其摸索人物内心并熟悉舞台,他使用前几次重排时都没有使用过的“黑灯”排法。排练场后隐隐透入的天光,不再加以灯光辅助。他表示:“真实的环境给心理带来的压迫,使得我们和台上的演员走得更近了,我们在共享一种恐惧和黑暗,这是一次空间和心理上的实验。”
《死无葬身之地》中的人物情感在极端情境下的复杂迸发,对于演员来说是一种挑战。1997年,海清来到北京上大学后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部戏可以说是我的戏剧启蒙”。时隔28年,海清塑造吕茜这个人物,她在角色创造中不断“攀爬”:“吕茜的人物跨度极具戏剧张力,从‘眼里只有爱情光芒’的少女蜕变为‘以沉默为武器’的战士,其转变核心并非英雄主义的突然觉醒,而是人性深处对自我尊严的坚守的不断加强。当她裹上索比埃的大衣时,是在用最后的体温守护人性的余烬。”
邢佳栋在剧中饰演卡诺里,一名希腊裔的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在卡诺里身上,邢佳栋展现了血性的另一种形态——内敛如沉铁,深藏于骨髓。对他来说,卡诺里的尊严,在于当毁灭的巨轮碾压而至时,依然选择像“人”一样去思考、去感受、去抵抗。谈及角色,邢佳栋表示:“卡诺里像冷静的棋手,在可能与不可能间寻找缝隙。剧中石灰墙上最后的‘V’字,是这个角色对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哲学思想的终极诠释。”
查文浩认为,自己饰演的昂利的痛苦源于对意义的执念,他用昂利的名言点出其悲剧内核:“一个人不能像老鼠般死去。”昂利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无意义。杀死弗朗索瓦后,他不得不面对自由选择背后的沉重责任。章劼坦言自己饰演的若望是“最煎熬的角色”:“他身体自由却精神囚禁,目睹战友受难却必须沉默。当吕茜说‘你活着等于我活着’时,幸存对他成了诅咒,这无疑是一种更深的折磨和拷问。”徐卫在2014版中饰演昂利,此次“从楼上的‘炼狱’坠入楼下的‘地狱’”,将塑造朗德里约这一被暴力异化的产物,他咆哮“他们必须开口”的癫狂,实则是自身信仰崩塌的投射。
田沁鑫表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国家话剧院选择重排萨特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是以戏剧之力回应时代命题的实践。这部作品诞生于二战烽火中,以法国抵抗战士的生死抉择,揭示了人类在极端境遇下对尊严与信仰的坚守。8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闪耀着跨越民族与时空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