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在剧场,佟丽娅的“七七八八”

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渝

  “今年生日,终于敢说:岁月给我的,比带走的更多。谢谢时间,谢谢你们。”

  8月8日是演员佟丽娅的生日。当天,她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气一如既往的温柔而坚定。在这个生日来临之际,一向在镜头前、荧幕上与观众见面的她,转而走进剧场、登上舞台,来到观众身边,继续献上精彩的表演。

  在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上,佟丽娅携舞蹈诗剧《在远方·在这里》献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六年淬炼的舞姿诉说着对家乡的深情;

  夏转秋凉,她脱下盛装,以一袭红裙化身莎翁笔下的悲情少女“奥菲莉亚”,从古老经典步入当代先锋舞台,爆发出灵魂深处蛰伏的力量。

  “友情提示:现场尽量少对视,少接梗,我容易社恐(笑),哈哈哈哈哈”——佟丽娅微博上略带羞涩的表达,让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剧场,和她聊起了舞台前后的“七七八八”——

  中国文艺网:是什么样的动机和力量呼唤您回归到舞台和剧场?

  佟丽娅:回归舞台对我而言是一种“艺术初心的召唤”。舞蹈和戏剧的现场表演拥有一种不可替代的能量,观众与演员同频呼吸的沉浸感以及即时的情感碰撞,是无法复刻的一种体验。

  在舞蹈诗剧《在远方·在这里》中,我既是演员也是总策划。这部作品承载着我作为新疆人,对家乡文化的感情。作为从新疆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我一直希望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家乡贡献力量。这次是从舞蹈编排到服装设计的全新升级2.0版本,希望观众朋友们能感受到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这部凝聚着我们对家乡深情厚意的舞剧,不仅是我个人的艺术创作表达,更是新疆献给祖国、献给世界的一封情书。

  而参演话剧《哈姆雷特的七七八八》,则是更大胆的一次尝试。非常感谢饶晓志导演的邀请,让我有机会饰演如此不同的“奥菲莉亚”,用更抽象的肢体表现和台词张力去传递角色内心的撕裂感。舞台就像一面镜子,唤醒我表演的原始状态——没有NG,只有当下的真实。

  中国文艺网:在您看来,面对电视、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进入剧场、登上舞台的表演呈现,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分别是什么?

  佟丽娅:共同点在于“真实感”:无论是镜头特写还是舞台距离,表演的核心都是让观众相信角色的情感。我会用一种“带角色回家”的方法贴近角色,这种体验对任何表演形式都至关重要。

  差异则在于“表达尺度”和“创作逻辑”:影视依赖镜头语言,微表情和眼神的细微波动都会被放大,表演更生活化、碎片化;舞台需要更强的能量投射,台词要穿透剧场,肢体需要具有象征性,且必须保持“一次成型”的完整性。比如演奥菲莉亚时,我必须用全身的能量传递矛盾与疯癫。舞台像一场“没有安全网的冒险”,更锻炼演员的专注力和想象力,而影视剧表演是“精密的拼图”,着重点在磨练演员对细节的掌控力。

  中国文艺网:舞剧《在远方·在这里》用舞蹈展示多彩新疆民族文化、讲好新疆故事;《哈姆雷特的七七八八》致敬经典、在当代语境下对“生存还是毁灭”的终极问题进行探讨;近年来您也积极参与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中。作为编导、演员,未来您将主要聚焦哪些创作领域、进行怎样的艺术表达呢?

  佟丽娅:我的选择始终围绕两个坐标:文化底蕴与角色的多面。

  《在远方·在这里》只是起点,新疆丰富的文化底蕴值得被更多人看见,未来我会继续探索如何用舞蹈、戏剧甚至影视,让传统以年轻化的姿态“活”在当下。

  像《轻于鸿毛》《我经过风暴》《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这类作品,聚焦女性困境和社会议题。饰演这些角色之前,我会研究真实案例、撰写人物小传。现实题材的力量在于“映照众生”,这也是我作为演员的责任。

  而在《哈姆雷特的七七八八》中,我享受“解锁新地图”的过程,想要拓展更多可能性。毕竟,演员始终是我的根基。

(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