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一论述为当代文艺批评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提供了根本遵循。电影作为融合商业属性与作者表达的特殊媒介,其良性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资本与文化价值的动态平衡。艺术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关键构成部分,既凝聚着创作者对社会、生命的独到思考,也展现出对电影语言的先锋性创新探索。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电影批评的专业力量,打破传播壁垒,拓展其受众范围,使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为更多观众所认识和接纳,成为电影批评亟待承载的重要社会功能,也是电影艺术多元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电影批评与评论让更多艺术电影“被看见”
近年来,随着电影文化的不断普及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艺术电影逐渐走出小众圈层,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忠诚度的观众群体。无论是探讨人性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进行形式创新的实验性影片,都能在特定受众中引发热烈讨论,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吸引力。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艺术电影在商业主导的电影市场中仍需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
相较于主流商业片依托资本运作、明星效应及工业化宣发体系所构建的传播优势,艺术电影往往因叙事节奏的舒缓性、主题表达的深刻性或形式实验的先锋性,难以直接契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其被观众“看见”的过程更依赖于有效的意义阐释与价值引导。在此语境下,电影批评与评论所引发的关注度,正逐渐成为决定艺术电影能否突破传播壁垒、进入公众视野的核心要素。
电影批评与评论通过专业话语的生产与传播,不仅为艺术电影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提供了系统性的阐释框架,更在大众认知与作品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电影评论家、影评人、学者及资深影迷通过深度解析影片的叙事结构、视听语言、作者风格及社会隐喻,能够将艺术电影中潜在的审美价值转化为可被感知的文化符号,从而唤醒部分观众的观看兴趣。同时,批评与评论所形成的公共讨论场域——无论是学术期刊的专业分析、媒体平台的专栏评论,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话题互动——其引发的关注度本身便构成了一种“注意力经济”,这种注意力既可能转化为实际的观影行为,也能通过口碑效应扩大艺术电影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在商业浪潮中获得更多“被看见”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批评与评论的关注度不仅是艺术电影传播效果的晴雨表,更是其能否突破圈层、实现文化价值转化的关键变量。
在艺术电影的接受语境中,随着媒介传播方式的迭代与信息获取习惯的变迁,多数观众已形成依赖影评进行观影决策与意义解读的认知模式。这种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源于艺术电影自身的审美复杂性,其往往在叙事留白、符号运用或哲学思辨层面设置较高的理解门槛,需要外部话语的引导来消解认知壁垒;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影评媒介的扩展,从专业期刊到社交媒体的多元传播渠道,使影评成为观众接触艺术电影的前置性认知入口。
这一现象对电影批评与评论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保持专业深度,又需具备大众可理解性。专业深度是影评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体现为对影片艺术手法、文化语境、作者风格等维度的精准剖析,能够为观众揭示作品表层叙事之下的深层意蕴,如通过镜头语言分析、解读导演的创作意图,或结合社会历史背景阐释影片的隐喻内涵。而大众可理解性则是实现这种价值传递的前提,它要求影评避免陷入过度学术化的晦涩表达,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构建阐释框架,将专业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使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都能通过影评获得对作品的有效认知。唯有实现二者的平衡,电影批评与评论才能真正发挥其在艺术电影传播中的桥梁作用,既满足观众对作品深度解读的需求,又降低艺术电影的接受门槛。
通过多元化批评场域让艺术电影价值“再发现”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持续探索的“分线发行”模式,正是为了发掘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电影,让它们通过不同的发行渠道与观众见面,而多元化评论场域的构建,更是为艺术电影价值的“再发现”提供了关键支撑。在此背景下,电影文化资本存量的多元化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影评论凭借其舆论引导、价值阐释与市场反馈功能,理应成为驱动“分线发行”精准定位、高效传播与产业升级的助力要素。
在当下的电影艺术传播交流场域中,电影批评与评论早已突破了传统评论文章的单一形式,正以多元化、活态化的姿态渗透到艺术电影传播的各个环节,引领观众重新发现电影的艺术价值。各类电影节展便是重要的评论场域之一,金鸡百花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展单元一票难求,观看艺术电影已然成为年轻人的时尚风潮。影展中电影批评与评论不局限于自媒体传播的文字载体,而是融入到影片展映的全过程,从影展策展时对影片艺术价值的筛选与定位,到展映期间专业影评人的现场解读,再到影迷之间的热烈讨论,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评论网络。这种场域下的评论,不仅让艺术电影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得到即时且多维度的呈现,更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激发了观众对艺术电影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去发现优秀的作品。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通过加盟影院的艺术片放映,以及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等机构在日常放映中精心策划的电影内容,构建起常态化的艺术电影评论场域。这些场所不仅是放映电影的空间,更是评论与交流的平台。映前映后主创交流、电影研究者的分享沙龙等活动,让电影评论成为与观众临场交流的艺术课堂。主创人员从创作视角解读影片的灵感来源与创作理念,研究者则从专业角度剖析影片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与文化意义,观众在与他们的互动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电影的独特价值。这种临场的评论形式,打破了传统评论的单向传播模式,形成了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使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艺术电影的认知不断深化,也更容易发现那些以往被忽视的艺术闪光点。
在这些多元化的电影交流活动中,临场的电影批评与评论作为连接电影创作与观众接受的重要纽带,正肩负着推动电影艺术多元化价值再发现的使命。打破艺术电影“晦涩枯燥”的刻板印象,转化成为“作者风格”的表达,通过互动交流与解读,让观众了解电影语言的多元内涵。通过电影创作者与评论者的互动交流,将影片中复杂的符号、隐晦的隐喻转化为观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让这些价值能够被更多观众看见,并得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
从电影文化演进的理论维度审视,当大众审美从单一娱乐消费向多元文化体验转型时,艺术电影作为电影工业中承载审美探索与人文思考的重要载体,其受众群体的扩容与固化构成了文化分层语境下的典型现象。这种由小众圈层向亚文化群体的拓展,既体现了媒介化社会中文化资本再分配的动态过程,也反映了观众在符号消费中对差异化审美标识的主动追寻。即便如此,在商业逻辑主导的电影产业生态中,艺术电影文化价值的实现始终受制于市场规则与大众审美惯性的双重规训。然而正因如此,艺术电影被观众“看见”的过程更依赖于有效的意义阐释与价值引导。在此语境下,电影批评与评论所引发的关注度,正逐渐成为决定艺术电影能否突破传播壁垒、进入公众视野的核心要素。
(作者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