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描绘一条清晰的历史必然逻辑线

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今日全国公映——
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描绘一条清晰的历史必然逻辑线

  今日上映的《山河为证》,是一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纪录电影。面对一部如此重大题材作品的创作,总导演于鹏坦言,主创团队肩上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不单单是创作一部影片,更是在重现中国近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段全民族记忆。”在于鹏看来,对于熟悉抗日战争历史的观众,观看《山河为证》可能是一次情感、情怀、精神上的回溯、重温;而对于不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观众而言,《山河为证》理应让他们看到更加客观、真实、公允的历史全貌,让他们通过不容辩驳的真实影像,深切感受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

  打造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文献纪录电影 

  全景式、14年,是《山河为证》创作的硬性要求。如何在短短104分钟的片长里,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展现这样一个风云际会、黄沙百战、英雄辈出的大时代?在众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下,主创团队为影片设定了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从‘九一八事变’开启局部抗战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始全面抗战,从战略防御到相持到反攻再到最终决胜,每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都有切实的、鲜明的领导行动,把它们串联起来,就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描绘出一条清晰的历史必然逻辑线。”于鹏表示。

  另一条暗含的主线,则是通过全球史观的视角去展现个人之于国家、国家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人类等几个不同层面。“从表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彰显全人类的命运与共,这样就可以更深刻地诠释东方主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紧密联系。”于鹏表示。

  这两条主线构成了整部影片的基本“骨架”,然后主创团队再在此基础上继续丰满作品的“血肉”。“虽然说《山河为证》的类型属于历史文献纪录电影,但它首先是一部电影,理应做到引人入胜。”于鹏表示,尽管影片采用的是线性叙事,但不等同于流水账式的大事记。“它要有细节,要有故事性和艺术性,要在理性的史实之下有感性的情绪来铺衬。”于鹏说。

  因此,主创团队特别邀请陈建斌等知名演员担任配音工作,通过他们声音的情感与质感,增强影片的情绪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主创团队还将很多片中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片段转化成第一人称旁白,为黑白影像资料中的炮响、拉枪栓乃至脚步声都配上相应的音效。“这些都是为了让历史‘活’起来,尽可能将观众拉回到抗战年代的时空里,让他们更加感同身受。”于鹏说。

  此外,主创团队还使用AI技术,在有部分史料支撑的情况下,还原式呈现一些没有留存照片与影像资料的真实历史人物和战斗场景。“要打动人心,仅仅靠一个名字、一段名词解释或者一些遗址和文物是远远不够的,观众需要在影片中看到更加直观、更加鲜活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所以我们做了这种创新尝试。”于鹏如是说。

  “真实、全景、准确、艺术、震撼” 

  《山河为证》主创团队的努力与创新,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在日前由中国影协、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主办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研讨会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认为,《山河为证》具有5大特点:其一是“真实”,影片以原始资料再现历史,运用大量丰富的历史影像,辅之以恰当的艺术手段完整复盘历史,真实性无可辩驳;其二是“全景”,以“宏观全景、突出主线”的方式完整展现14年抗战历程,同时反映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整体态势,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也表现了正面战场,既展现了军事斗争也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奋起抗争;其三是“准确”,影片通过真实的影像与严谨的解说词,形成史实准确、分寸得体的表达效果,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其四是“艺术”,恰如其分地调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动静结合地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历史文献纪录电影;其五是“震撼”,这部铭记历史、震撼人心的作品,仿佛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回到抗战的历史场景当中,深切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评价,《山河为证》赓续中国电影爱国主义传统,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宏阔的历史认知,实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揭示了正义必胜、人民必胜、中华民族必胜的历史逻辑,以激荡的现实回响,显示了重振民族复兴的信心决心。“这些精神力量的传承对于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能够引领年轻观众对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历史责任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有更深刻的认识。”邓光辉表示。

  中宣部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钟明岚认为,《山河为证》主题鲜明、史料翔实、脉络清晰、气势壮阔、情感饱满,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出了电影人的独特贡献,相信影片定能激发广大观众的观影热点与情感热度,并以纪录电影独特的审美品格带来新的历史视角与观影体验。

  “大事不漏、细节丰满”地“激活”历史影像 

  “《山河为证》是一部全景式的抗战史诗纪录片,从14年抗战的正序时间线到东方主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空间切换,完整呈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全历程。”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价,影片的创作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大量史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以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方式展开叙事,没有过多重复表现司空见惯的抗战史实,而是挖掘了许多观众并不熟知却与影片主题密切相关的细节,如中苏两国空军在武汉会战中的联合抗敌等内容;此外,还有意识地“激活”历史影像,通过AI技术让历史“活化”,为历史影像增加更多生动鲜活的注脚。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将《山河为证》定义为“主流纪录大片”。他认为影片一方面“叙事更宏观”,将持续14年的东方主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机融合,兼具深度和广度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一方面“史料更丰富”,从对东北抗联战斗细节的展现到对潘家峪惨案的回溯,片中的很多历史细节都是首次披露且极具情感冲击力;另一方面“表述更客观”,通过对作战记录、日记、书信等素材的客观呈现,更加真实可信地再现抗战史实。

  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李涛也认为,《山河为证》摒弃了概念化、模板化的创作模式,颇具创意和新意地讲清楚了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等主题,充分彰显伟大抗战精神。“影片在全景式讲述14年抗战历史的前提下,巧妙抓住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做到‘大事不漏、细节丰满’,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做到了在宏大叙事中以柔软的方式讲好故事。”李涛说。

  “在国际坐标里讲中国故事”“将宏大叙事与细节表达相结合”“通过‘激活’历史启迪当下”,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导演张同道眼中电影《山河为证》的主要特点。他同时表示,在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优质纪录片的有效传播需要相关从业者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智慧,如何才能让《山河为证》这样具有突破性的优秀作品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认可,值得业界人士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