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队侵占我国东北,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由此开启了长达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抗日救亡的形势下,为了发动民众、宣传抗日,戏剧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战时客观条件限制,创作出一大批能够在街头巷尾随时演出的戏剧作品。其中,《放下你的鞭子》是具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类街头剧打破传统剧场镜框式舞台的空间限制和幕次场别的限制,演员从真实的自然状态出发,迅速完成叙事和情感传递,展现出了与时代结合的强大生命力。由此,革命和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们从舞台走向更广袤的天地,结合流动演出的战时需求,凭借简约的道具配合,以贴近生活的表演,完成演出形态上的创新,迅速点燃了民众参加革命和抗战的热情。《放下你的鞭子》以救亡主题、街头演剧、明星参与、观演互动的方式,掀起了号召全民团结抗战救国的演出风暴,席卷全国,反响热烈。1947年,由史东山导演、陶金和白杨主演的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开篇还原了这部戏的演出样貌,让我们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盛况。
创作流变
学界对《放下你的鞭子》文本缘起的见解不一:一说是田汉在1928年根据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进行改编的独幕剧《迷娘》,陈鲤庭再由此改编;另一种说法是陈鲤庭在1931年的原创。这部戏诞生于国家存亡悬于一线之际,当时文艺战线无人深究此戏“原著是谁”,而是聚焦以艺术凝聚抗战力量的深刻意义,推动作品在流动演出中不断完善定型,这也折射出全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风貌。
这部戏最初讲的是香姐跟随父亲街头卖艺,却因体力不支晕倒,老汉情急之下举起鞭子抽打女儿,这时群众中有人高呼“放下你的鞭子”。在二人的解释下,众人才知道,父女两人是因为地主压迫才背井离乡。故事旨在号召百姓反抗阶级压迫。抗战爆发后,这一主题因应调整,矛盾直指“日本侵占家乡,东北难民流亡”,叙事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民族矛盾,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拯救国家于苦难危亡的主旨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
尽管这部戏体量小,但人物形象饱满。流亡的父女二人是苦难中国的化身,是广大国人的缩影,因此具有强烈的观演代入感。现场制止老汉鞭打香姐的青年是民族希望的化身,他不再是“看客”,而是群众的领路人,他告诉大家要反抗压迫,团结互助共同抗敌才是出路。
这部戏没有晦涩复杂的剧情,而是把“国破家亡”的切身之痛直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群众情绪最高涨的时刻,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从而实现从情感共鸣转化为积极的爱国行动,完成政治动员。
在这里,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身份认同解决了“为什么要行动”的问题,鲜明的主题通过情感共鸣解决了“如何行动”的问题。由此,这部戏迅速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演剧形式
街头剧的开场大多借鉴了传统曲艺“圆粘子”环节。过去的艺人在露天场所“撂地儿”谋生,演出前需要通过敲锣打鼓、唱开场小曲、念定场诗、白沙撒字等不同的技艺招揽观众。街头剧吸收了这种朴素的表演方式。根据王为一的自传介绍,左联导演左明在看他们排练时提出了增加开场白的建议:“小小锣儿转悠悠,五湖四海皆朋友。南边收了南边去,北边收了北边游。南北两边都不收,黄浦江畔度春秋。”这段朗朗上口的念白在此后的演出中逐渐定型。在这样的吆喝声中,老汉敲着锣,将观众吸引到身边,待人群聚集后,再由女儿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剧情随之展开。
根据张瑞芳等人的回忆,崔嵬在与陈波儿、张瑞芳等演员的演出合作中,为香姐这个角色加入了《九一八小调》的演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这段唱词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民不聊生的惨景,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避战的懦弱,呼吁广大民众守卫家园,共同抵抗侵略。小调感染力强,广受欢迎,在后来的演出中得以保留。街头剧的演出由于观演距离近,需要演员的表演更加灵活,在这部剧中,不同的女演员结合自己所长展现香姐“卖艺”,或唱《天涯歌女》,或唱《凤阳花鼓》,或展示刀枪拳脚,或说不同方言,不同演员在不同场次中场场有变化,《放下你的鞭子》因此在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这部戏的戏核是父女流浪卖艺,“流浪”意味着居无定所,决定了这部戏不需要布景,这极大地方便了流动演出。更为巧妙的设计是,这部戏将“戏中戏”的结构与观演互动结合。父女二人流浪是第一层叙事,“卖艺”是第二层。女儿香姐因为体力不支而被父亲以鞭子抽打,又引出了现场“观众”的互动。特别是核心道具“鞭子”具象化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苦难和民族的苦难。同时,这部戏在围观人群中安排了演员,在剧情高潮之时,群众演员的口号与情绪在观众中不断蔓延,充分发挥了共情和鼓动的作用。在全剧结束后,大家会高喊“我们不当亡国奴!”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戏剧演出功能得到了延伸,达到了抗战宣传的目的。当时演艺界明星几乎都积极参演这部剧,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了它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三次演出
《放下你的鞭子》在抗战时期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三次标志性的演出奠定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们分别是北平香山演出版(1937年,崔嵬、张瑞芳主演)、新加坡演出版(1939年,金山、王莹主演)、美国白宫演出版(1943年,王莹主演),三次演出跨越地域,完成了该剧从国内街头到海外侨界再到国际舞台的“亮相”,逐步演变为“世界联合抗战”的文化符号和有力武器。
1937年,面对国民党反动当局各种破坏革命的行径,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领导做出指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发动近3000名北平学生到香山集会。崔嵬和张瑞芳等人也在学生队伍中,他们择机换装并就地取材,借用香山真正卖艺人的道具完成了《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在场学生的抗日热情被推至顶点,甚至执行监督任务的军警也深受感染。
同年,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演剧队,其中救亡演剧二队由洪深、金山、王莹等人组成。《放下你的鞭子》成为重要的演出剧目。金山与王莹因表演细腻感人被称为“文鞭子”,是这部戏颇具代表性的搭档。1938年,二队扩充为中国救亡剧团,次年更名为新中国剧团,并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为国内抗战募捐。徐悲鸿和司徒乔观看后深受感动,分别创作了绘画作品,都命名为《放下你的鞭子》。
1942年,王莹前往美国留学,积极介绍中国抗战情况。此间她与赛珍珠共同翻译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剧本,并筹建“中国剧团”。1943年,王莹应邀走进白宫演出这部戏,大获成功。这部独幕剧从中国街头走进美国白宫,掷地有声地推进了中国抗战文艺的国际传播,唤起美国各阶层民众对中国抗战的共情和坚持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信念。
《放下你的鞭子》与《最后一计》《三江好》两个独幕剧并称为“好一计鞭子”。“长鞭”一甩,贯穿了中国14年的抗战历史。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中国文艺抗战的经典之作,当我们回望时,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戏剧智慧与民族精神。《放下你的鞭子》不仅是中国话剧初生时广大爱国戏剧工作者心系国家存亡的自觉实践,更反映出抗战文艺极具群众性、极富创造性的特点。剧目虽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战斗志,亦随之热情高涨,同仇敌忾,不屈不挠。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