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乌龙镇》:探索东方视听美学的现代化表达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由阿年导演的电影《乌龙镇》聚焦民国初年两个有着实业报国梦的青年回到乌龙镇重建家乡、唤醒民众的故事,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和浓郁的地方风貌,展现出颇具当代东方美学特质的艺术风格。日前,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的电影《乌龙镇》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影片主创与业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影片的艺术风格、主题表达与社会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现乱世中青年的理想与奋斗

  “电影《乌龙镇》是我从影30多年来对影像本体与民族美学反思的创作成果。”阿年介绍,自己在电影《乌龙镇》中大量使用皮影戏、装置艺术、舞台艺术等元素,呈现出浓郁的宋代山水画美学风格,力图将东方式传统影像语言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并借此表现乱世中青年人的理想与奋斗。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评价,《乌龙镇》通过表现青年人在闭塞小镇中的救国行动,展现了觉醒的力量对旧秩序的冲击,是一部“现实主义精神与东方美学风格高度融合的作品”。他认为,影片在人物塑造、民俗细节表现、叙事节奏把控等层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阿年导演在对电影本体表达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创作出《乌龙镇》这样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影片突破常规叙事模式,形成高度风格化的现代性电影语言风格,体现了主创者的探索精神。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则从“镜头美学”“人物建构”“社会投射”三方面分析了影片:“其一,画面调度颇具中国画韵味,是‘中式影像语言’的一次创新实践;其二,角色塑造有血有肉,人物具有真实质感;其三,社会背景刻画具有历史密度,展现了青年人在乱世中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戏中有戏、景中有人”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从视觉艺术出发,表示《乌龙镇》的空间表达具有“装置艺术的当代性风格”,影片“让场景与道具主动参与叙事”,实现了布景、人物、动作的高度一致,构建出“戏中有戏、景中有人”的内在秩序。他认为,这种不依赖实景却又高度准确的舞台美术设计,十分值得称道。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石建都也对影片的符号化构图、空间留白与写意构造给予了高度评价。

  导演、摄影师梁明从影像技术角度分析,《乌龙镇》借用皮影、纱布、投影等手段,“为摄影创作拓展了全新语言空间”,他认为阿年在光影表达中的留白与写意,是对“国画式电影”的一次有益探索。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评价,影片采用“章回体报幕”和演员谢幕的完整舞台戏剧式结构颇具创意,同时片中皮影戏元素的运用也起到了双重效果:一方面将具象人物抽象化为群体符号,强化主题表达;另一方面通过光影放大角色轮廓,增强视觉表现力。

  追求类型突破与艺术创新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乌龙镇》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但影片对宋代山水画、皮影戏等元素的运用,在叙事和形式上都形成一种“超历史整合”,颇具创新性。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唐科则从声音运用角度评价影片:“《乌龙镇》通过多种地方方言、外国音乐与地方戏曲的拼接,创造出跨文化、跨时间的视听张力,形成具有市井‘浮世绘’质感的独特审美体验。”

  “《乌龙镇》采用多线索群像式叙事方式,构建出一种‘装置艺术与东方写意的双重语法’,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性表达。”《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如是评价影片。《中国电影报》总编辑张晋锋则认为,影片在“有限空间中实现时间延展”,展示出中小成本影片追求电影艺术本体的一种创新路径。

  《乌龙镇》出品方代表、保利影业副董事长李挺伟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角度分析了影片价值,“《乌龙镇》是对中国影戏传统的当代表达,延续了《孤儿救祖记》等早期影戏的‘教化’功能,通过‘善恶有报’的叙事内核传递了利国利民的正向价值观。”本次座谈会嘉宾主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玉卿也认为,《乌龙镇》以风格鲜明的影像语言和立意深远的探索性表达,展现出了中国电影人在新时代语境下对美学突破与文化传承的持续探索。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