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永怀之歌:奏响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强音

时间:2025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郭梅

  舞台灯光渐亮,一群年轻的学生演员簇拥着饰演郭永怀的演员,目光灼灼地望向远方。当青年郭永怀面对抉择,斩钉截铁说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时,剧场中寂静无声,只有年轻的胸腔里激荡着雷鸣。这一刻,青春与永恒在舞台上相遇,大学生以自己的具身认知复活了科学家的精神雕像,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家精神内核,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2025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展演”重要剧目之一的原创话剧《永怀之歌》,自2018年首演以来已演出99场。该剧以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主要事迹为内容,以话剧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永怀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研学之旅、情感之旅和奋斗之旅。

  此外,本次展演中,中国戏曲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师生用“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热忱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航天科学家项天葵、海洋环境监测专家王成军、“两淮煤田开发史上的元勋”地质学家柴登榜、物理学家钱伟长、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电磁波理论专家王一平、雷达与通信技术专家毕德显的事迹搬上话剧舞台,这些剧目精准地挖掘和呈现了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家精神。

  学习、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尤其需要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公众了解科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更能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最美的时代华章;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可以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工作,鼓励他们以科学家为人生榜样,成为科学家精神的赓续者和传承者。

  话剧《永怀之歌》的独特力量,不仅在于其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也在于它通过精妙的剧作结构、充满张力的现场表演与富有深意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完成了对科学家精神的立体化、青春化表达。

  在剧作结构上,《永怀之歌》采用多时空交织的结构,从西南联大时期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三个至交好友胸怀报国志向的不懈努力开始,串联起钱学森、李觉、警卫员以及“221研发基地”科研工作者的群像,突破了单一主角单线叙事的传统叙事策略,让爱国情感的表达更为丰沛和饱满。科学家赤诚的爱国情怀,经由一个个生动的角色,勾连起动人的群像。而在不同的叙事组合段里,又巧妙使用了双主角的叙事策略,在西南联大与风华正茂的好友立志报国,在留学期间和钱学森之间的英雄相惜,回国后与李觉的并肩战斗,直至最后和警卫员一起誓死保卫研究成果。双主角叙事策略,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延展叙事主题等方面做出了较为深广的拓展,通过可亲、可感、可信的情节,展现科学家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当代大学生得以共情科学家的时代际遇与人生足迹。《永怀之歌》的叙事策略,完成了历史承接的有效表达。

  这部话剧的创作过程尤为珍贵,学生们从查阅史料、理解人物到最终塑造角色的过程,不仅是在进行艺术创造,更是在经历一场“科学家精神”由认知到认同再到内化的精神洗礼。青年演员们的现场表演极具感染力,尤其是通过细腻、独到的肢体语言设计,将郭永怀对科学的热忱、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对家人的眷恋,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永怀之歌》中,一处看似不经意的表演设计,凝练了郭永怀对待科学问题严谨、严肃、严格的真本色。当“221研发基地”一位科研工作者来向他提交研究数据时,一向内敛、斯文的郭永怀突然大发雷霆,斥责数据不够严谨。演员运用极具爆发力的身体语言,展现了郭永怀对精准、细致的极致要求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在表现科研攻坚的艰难与生命最后时刻的壮举时,演员们运用了具有象征意味的、带有一定戏曲程式感的肢体表达。当守护资料时的“摔抱”姿态以充满雕塑感的构图凝固在舞台上,写实的表演与适度舞台化、象征化手法完美融合,既强化了戏剧冲突和视觉冲击力,又赋予了科学家精神一种超越时空的仪式感和崇高感。

  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主创团队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延展情节,年轻的演员用略微凌乱的脚步,准确表现了一个“新科父亲”的欣喜,外化了理性、严谨的科学家对女儿的深情、对妻子的依恋。而当他得知要回北京的消息,一面抑制不住即将和妻女团聚的狂喜,另一面佯装冷静未果的疏漏,真实又可爱,丰富地呈现出一位科学家生活中的诗意与趣味。

  好的作品之所以在舞台上光彩照人,是因为背后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滋养。《永怀之歌》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现代题材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审美特征。

  在结构上,该剧通过《绝徼移栽桢干质》《赤子归时抵百师》《英雄仗剑入昆仑》《留取丹心照汗青》四幕诗化标题,凝练了传统叙事美学,将郭永怀的人生经历与选择意象化为“桢干”“赤子”“仗剑”“丹心”的文化指涉,宏阔而深邃地展示了科学家的精神回响。

  在声音设计上,《永怀之歌》别具匠心,将中国传统民乐作为主要配乐,配合剧情的推进。第四幕甫一开场,《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声延展了舞台空间。场灯渐亮,壮美的金银滩草原等场景让观众升腾起审美的愉悦。当郭永怀和妻女分隔三地,遥遥倾吐思念,话剧舞台上三人同场的蒙太奇达成了时空的接续,哀婉缠绵的笛声与箫声令观众感同身受,将观剧体验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永怀之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构建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仪式空间,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化美育内涵的鲜活载体。精良的剧作结构引导观众深入思考,充满信念的表演引发强烈共情,富有深意的传统文化元素则搭建了精神认同的桥梁。

  当年轻观众在剧场中凝望那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情感演绎崇高抉择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核心要义便从抽象符号,借助戏剧的综合艺术魅力,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温度与情感力量。舞台空间由此化为一个强大的精神场域:台上,青春生命对科学家精神虔诚致敬;台下,年轻心灵被艺术之美与精神之光所触动、所唤醒。这是戏剧美育最核心的价值——通过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引导青年思考生命的价值,完成那份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对科学真理的无限追求、对使命责任勇于担当的星火传递。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陕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