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墨韵新生》由红果短剧、央视频联合出品,以清康熙、雍正年间《千里江山图》的修复迷局为引,围绕古画修复、悬疑探宝展开故事。该剧跳出了微短剧流行的戏码,70分钟的容量,笔墨精炼俭省,节奏不疾不徐。剧中主要人物八品小官刘定之身为古画修复的北派传人,饱读诗书,是皇帝身边负责古画修复的耿直文官;而牢犯吴墨林则是江湖中的“造假匠人”,以做假画谋生,虽出身乡野,却有着修复古画的神奇再造之功,更有着神秘的师承。二人和皇帝派出保护、监视他们的大内高手双双一道南下寻宝,与此同时八王爷则派出了意欲抢夺宝物的高手尾随其后,也让这趟寻宝历险之旅更加惊险无比。
跳出流行套路以脱俗创意与题材取胜
微短剧体量小,创意与题材的定位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微短剧创作中,尤其是竖屏微短剧,一度因剧情夸张、情节虚浮而饱受诟病。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纠偏与有效监管、积极引导下,横屏、竖屏微短剧不断探索创新,从“拼流量”到“重品质”,通过快速迭代更新,努力在发展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与突破,先后推出了一批立意清新、品质较高的微短剧新作,如《一梦枕星河》《家里家外》《有种味道叫清溪》《柒两人生》《南辕北辙的我们》等。《墨韵新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次可喜尝试。
该剧改编自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师李屹东的小说《纸上烟云》,小说作者在文献修复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古代文化方面的艺术素养赋予这部微短剧清新脱俗的创意与题材定位,也让作品有着扎实的事理逻辑与优秀文化传承的坚实肌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母本选择是微短剧这种小而巧的题材内容最重要的一步,也由此决定了作品的基本叙事走向、文化观念与精神蕴涵。
《墨韵新生》的另一层新意还源自近期央视频和红果短剧的创作实践探索,从此前的《重回永乐大典》再到《墨韵新生》,不难发现红果短剧一直致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也在持续尝试中不断精进微短剧的创作技艺。与前一部剧运用古今对话、古今穿越的时尚叙事手法不同,《墨韵新生》让故事完全回到古代,不再在叙事时间等形式技巧上兜圈打转,而是平实流畅地讲了一个古画修复的故事,但有时返本即开新,顺时序讲述故事反倒给人带来清新扑面之感。
古画修复技艺与文化价值夯实作品根基
《墨韵新生》围绕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修复、唐伯虎《桃花庵图》等名画真迹的探寻展开叙事,在悬疑探宝的紧迫惊险中,融入、呈现江湖与庙堂高手在古画修复、真迹探寻、古碑拓印等方面的技艺技术,其中有市井烟火的朴实喜感,也有技、艺、道的融通会心,更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难能可贵的是剧尾自然落脚于刘定之和吴墨林对民间文脉的守护决心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勇气,尽显人物命运的悲凉与悲壮,令观众油然而生钦佩与同情,却全无穿凿刻意的拔高。同时也让作品的精神蕴含再次跳出寻宝探险故事检验人性、惩治邪恶贪婪的通俗套路,而走向对“学艺在民间”的价值倡导以及对封建皇权垄断艺术的审视反思,也让作品在文化观念上别开生面,有着重要的精神启示价值。
剧中二人档——清高官员刘定之与市井匠人吴墨林一庄一谐、一朝一野,相形对写、反差极大。二人从最初摩擦不断、互不服气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在古画修复、探访古画真迹宝藏的悬疑气氛中平添了诙谐有趣的戏剧张力。而吴墨林在粗放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炙热仗义的心,也让这一人物越到后面、越加讨喜;而刘定之与青楼才女本可以演绎一场霸总与小女子或才子佳人的风月故事,作品却独辟蹊径,将二人之间的情愫展现为始终受才情所牵,其艺术把握既符合刘定之的人物性格定位,也让青楼才女形象卓然独立、含蓄蕴藉,一扫微短剧情感表达的过度之风。
当然,《墨韵新生》并不是完美的。年轻演员的表演总体上完成度较好,但个别之处还有青涩痕迹;另外,情节的起承转合因体量局限,个别情节场景的转换与交代略显突兀。但瑕不掩瑜,该剧在创意、题材、人物塑造与文化价值等多方面都展现出可喜的创新意识。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视协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