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开幕式暨高峰研讨会上,著名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带来题为《跟着微短剧学文物》的演讲。马未都与团队策划和拍摄了一系列微短剧,旨在以微短剧为载体,将文物知识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马未都年轻时曾担任过编剧,对影视创作并不陌生。如今,他决定“发挥点余热、做点事”,把想传播的文物知识与微短剧结合起来,打造一系列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品。他谈道,横店目前有500多个剧组在拍摄微短剧,所以横店现在又被称为“竖店”,因为大家都拍竖屏的影像。
基于这一背景,马未都和他的团队策划了以展现北方文化传承为主的微短剧《民国护宝》《北京密藏》等,聚焦民国时期文物外流的历史。他说:“民国时期(包括清朝末到民国时期)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向西方释放的时期,这个时期出了很多大古董商,当时北京和上海各占半壁江山,所以我们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制作剧情。”借助微短剧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既能感受紧张刺激的剧情,又能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
马未都表示,在拍摄过程中会使用真实文物作为道具。他坦言,许多文物剧拿出来的道具不仅与真实文物相差甚远,而且质量差、缺乏美感。“我觉得细节特别重要。”马未都说。细节决定品质,虽然观众未必能一眼看出真假,但粗糙的道具会减弱文物剧的表达和历史的厚重感。“所以我们会拿出真的文物,不过需要小心一些。”他说。
提到北京与文物,就不可不提潘家园。潘家园的演变就是一部鲜活的“民间文物史”。马未都回忆,早年去潘家园,每一次“蹲”在地上都会有收获。“蹲”,是在潘家园淘宝时的特有动作,因为卖家摆摊就蹲在地上,所以买家也需蹲下看文物。按照规矩,买卖双方谈判的时候别人不能插嘴,但站起来时,别人就可以“截和”了。马未都希望通过微短剧的形式再现潘家园的历史变迁,他说:“我们想让潘家园的演变史成为北京的名片之一,这符合当今年轻人‘不一定是追逐文物,而是追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态。”
轻量化、年轻化、互动化是微短剧的特点。与传统影视不同,微短剧可以先拍8到10集,投放到市场中,再根据观众的反馈来调整。据此,马未都和其团队设计了“3分钟、80集”的微短剧,既满足现代人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又能通过连续剧情吸引观众持续关注。马未都特别谈道,希望做“古玩商战”题材,因为商业是推动文物关注度的重要因素,更能刺激和吸引观众。
“把玩”是中国特有的词,马未都谈道,老百姓对不能摸的东西都不感兴趣,所以才要“把玩”,也因此“古玩”在中国很有市场。马未都的文物微短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对年轻观众的一次文化启蒙。文物微短剧,不仅有传奇和“把玩”的乐趣,更要有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无论是民国时期文物的颠沛流离,还是曾经潘家园的市井传奇,抑或惊心动魄的“古玩商战”,变换的是文物的历史与背景,不变的是让文物贴近当下、“活”在当代的决心。微短剧虽然形式既微又短,但并非不能承载精而深的内容,文物微短剧便是这样的一次尝试。
在“竖屏时代”,马未都坚持内容为王、细节至上,用真文物出镜,以工匠精神打磨微短剧制作。他希望通过行动一点一滴地传播文物知识。微短剧不仅传达单纯的娱乐,更应让观众了解中华民族具体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所达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