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时间:2025年07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孙鹏飞 龚安 宋佳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交织的当下,新质生产力正以数据、算法与智能技术为引擎,重塑音乐产业的价值链条与生态格局。当虚拟演唱会吸引千万观众云端共舞,AI作曲系统与音乐人协同创作,音乐产业正向着数字化新形态跃迁。这场技术工具的迭代不仅关乎着产业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音乐作为文化载体,正通过新手段释放更大的艺术张力与商业潜能,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开启新纪元。

  以技术创新筑产业根基,赋能音乐产业的数字化生态

  AI与生成式技术重塑创作生产链,激活产业源头活水。通过深度学习海量音乐数据,AI作曲工具可快速生成旋律、和弦甚至完整的编曲框架,并借助智能音频编辑技术自动修正音准、优化混响,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库”。更值得关注的是,AIGC正从“辅助工具”向“协作伙伴”进化,在人机共创模式下,用户输入关键词或哼唱片段,AI即可生成多版本DEMO供选择,甚至能够根据歌手声线特点调整编曲风格,让“人人都能创作”从口号变为现实,大幅拓宽了音乐产业的创意供给池。

  针对音乐版权确认、授权和维权等过程繁琐且成本高昂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可实现音乐作品从创作完成到流通交易的全流程存证,为音乐产业数字化生态提供可靠保障。通过将音乐作品的版权信息、交易记录等以加密形式永久存储在区块链上,创作者可以轻松追踪作品使用情况,自动获取版权收益,不仅能提高版权的管理效率,还将大大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利用元宇宙与交互技术,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的情感价值,还能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反哺创作端优化内容方向。随着“5G+XR技术”的成熟,音乐消费从“被动聆听”转向“主动沉浸”——虚拟演唱会中,用户以定制化数字分身入场,不仅能360度观看歌手表演,还可通过手势、语音与歌手及其他观众进行实时互动;“音乐+VR”游戏则可将旋律转化为可探索的场景,如一首电子音乐可能对应一个动态光效迷宫,用户跟随节奏跳跃闯关,其游戏数据可同步生成专属音乐非同质化通证。

  以场景革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能力

  数字孪生与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不仅可激活线下场景的商业价值,更构建起虚实联动的数字消费生态。在虚拟音乐社区中,用户可创建个性化数字分身,参与虚拟音乐节、NFT数字藏品交易等活动;在城市公共空间,智能公交站台、地铁闸机等终端嵌入音乐交互模块后,用户通过扫码即可触发定制化背景音乐。具体而言,线下音乐场馆可引入智能导览、互动装置,让观众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获取曲目背后的故事、艺术家创作心路等拓展内容,实现“一码解锁多维音乐世界”;还可将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为“声景博物馆”,游客通过AR导航探索不同时期的音乐史,同时解锁限量版数字音乐资产。

  与此同时,智能穿戴设备与物联网设备的普及也将开辟碎片化音乐消费场景。一体化音乐平台可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与活跃状态,自动匹配曲目,并联动智能硬件实现环境音效适配,如车载系统通过分析驾驶行为数据,在高速路段推送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以降低疲劳感。此外,终端设备捕获的用户单曲循环率、播放时段偏好等行为数据可反哺音乐推荐模型的优化,并为音乐内容创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向,形成从场景数据到内容生产的正向循环。

  以跨界融合搭协作桥梁,深化音乐产业的数字化意识

  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经数字化手段重新演绎,能够焕发新光彩。比如,将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音乐进行数字采样、编曲,融入现代电子音乐风格,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可吸引大量年轻受众,实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各地还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数字化音乐文化地标,如通过3D建模、全息投影等技术,展示本土音乐发展历程、珍贵乐器等,让全球用户足不出户即可领略独特的音乐文化魅力,推动音乐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搭建“产学研用”的开放平台,重塑产业协作逻辑。具体来说,音乐院校可与科技公司共建实验室,将音频算法、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嵌入音乐教育,培养既懂艺术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唱片公司可与互联网企业联合开发“数字音乐共创平台”,允许用户参与编曲、混音甚至虚拟演出策划,将“听众”转化为“产消者”。

  融合音乐与影视产业,催生优质影视配乐。影视画面的生动具象与背景音乐的扣人心弦相辅相成,将大大增强作品的情绪感染力,带给观众视听结合的深度感官体验,实现影视与音乐的相互引流。此外,音乐可与电商、教育、健康等产业跨界融合,创造出多样的数字化音乐消费场景,如音乐电商直播带货、在线音乐教育平台、音乐疗愈产品等,拓展音乐产业盈利渠道。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GA033)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