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艺术融入城市生活:公共美学的价值重构”举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担任学术主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朝霞,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建筑师唐克扬围绕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逻辑、艺术赋能城市公共生活的创新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挖掘城市文化基因进行在地性表达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基因,这决定了它独特的样貌和未来的气质,是其生生不息、建设未来的核心动力。”向勇认为,艺术介入城市发展,能赋予城市更为深刻的意义,而这正是人类独有的生活追求。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从文化传承、创造到再生,孕育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吴晨以北京为例,中轴线、长安街、胡同等空间格局,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吴晨从文化在地性以及公共空间与公共美学重构的维度出发,强调在工作中应秉持“积极保护”的理念,同时要注重“整体创造”。“要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建筑文化,使城市空间文化和公共美学不断交融。”吴晨说。
唐克扬则以西安为例,认为隋唐长安气象的再造并非完全复刻旧时模样,更重要的是让当代西安人找到同隋唐长安对话的途径,于现代生活中重建“新长安”。他强调,城市文化基因具有内隐性、延续性和创变性,需要结构性、系统性认知和当代人的深度参与,进而实现“基因突变”。
张朝霞提出可以从三个层面挖掘城市文化基因,进行在地性表达和塑造:一是以城市建筑、人及文脉破题进行主题创作,讲好一座城市的中国故事;二是通过文化IP塑造,融入技术要素与更多年轻人产生情感连接;三是传承文化记忆,尤其是通过美育让青少年重读文化经典,重塑城市记忆,讲述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其目的都是让城市的故事和文脉在年轻人的心中自然地流淌下去。”张朝霞说。
实现城市文化空间和公共美学的交融
当艺术介入城市空间,该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实现长效运营?吴晨以北京坊客均单价高于周边区域为例,强调经济属性对艺术可持续的重要性。吴晨把北京坊的成功归结于对建筑空间的创新运营和规划,实现城市空间文化和公共美学的交融。“在建筑设计上,除了严格按照文物和保护建筑的要求进行修复和保护以外,其他的建筑进行了适度的创新。它不是复刻某个时代的风貌,而是具有当下时代的文化和审美。”吴晨说。
张朝霞结合跨界艺术项目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以通过“四有”推动公共艺术项目实现长效运营:要有政策,推动艺术和城市生活的融合;要有组织参与,艺术院团、院校、企业等可搭乘政策快车,介入城市空间中去;需要有平台和基金支持;要有人才,通过院校、公共艺术项目等培养更多年轻人,探索艺术赋能城市空间的可能和方式。
“应该把所有地方都变成舞台。”唐克扬认为,艺术在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盘活现有资源、提升效率。他以自己策划的一个城市公共活动为例,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将过道、角落等转化为活动场所,让公共艺术活动以低成本落地。当城市空间被灵活激活,艺术便能在公共参与中获得持续生命力。
让市民成为城市文化艺术创作的参与者
如何将建筑空间变成市民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场域?“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市民真正喜欢什么。”唐克扬认为,在公共空间开展艺术互动时,应通过趣味设计激发市民主动参与。他以“公园寻宝”为例,认为可以让市民主动探索,激发参与者主体性,实现艺术与城市的共生。
“要让市民在城市文化艺术创作中拥有自我表达的机会,成为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吴晨认为,要将城市文化艺术视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艺术赋能城市空间的核心在于激发全民共创,而非仅让其被动参与他人搭建的舞台。
向勇表示:“城市艺术生活离不开市民的参与,需加强动员机制,激发全民共创热情,增强城市包容性和参与性,让每一位市民深切感受到‘这是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