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短剧里“补习”语文课?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闫雨中秀
  自2023年“短剧热”现象出现以来,充满猎奇爽感情节的作品便率先占领了短剧市场,以至于短剧在大众心里一度等同于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然而在政府与市场协力筛选沉淀下,短剧逐渐走向“精品化”,其中的一个创意分支——经典文学短剧,近来有异军突起之势,尤其是最近基于语文课文的短剧翻拍热潮值得关注。

  在一些博主的镜头下,《孔雀东南飞》《氓》《秋天的怀念》等课文变成了颇具生活感的影像,他们挑选课文中经典的片段,进行拍摄。即使是翻拍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博主也会像写命题作文一样,呈现出不同的阐释形式。例如,同样是翻拍《背影》,有的博主选择尽可能地还原课本场景,而有的博主则以课文为蓝本进行了生活化演绎,让旧的故事在当代情境中进行演绎。

  “经典文学”与“短剧”两个看似迥异的类别,在短剧这一场域“握手”融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今年也启动了“跟着短剧看经典”创作计划。数字时代发展之初,曾经有无数学者痛心于经典文学的落寞。这一次旧内容与新媒介的跨界联合,不仅拓宽了我们对于短剧的认知和想象,也给予经典文学作品焕发生机的另一种可能。有网友在《氓》的视频下留言:“为什么三千年前的《氓》能描绘出今天的价值观?”这个问题精准地指出了经典文学的魅力,它抓住了生活最本质的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思考,哪怕相隔千年,对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虽然短剧受限于剧情篇幅,只能展示经典片段,但是创作者努力在现实和历史中找到人物与故事、情感的弥合点,让历史和当下进行对话。

  短剧并不是单纯指一种内容,也是指一种符合当下观影模式的结构和手法。作为一种结构的短剧,受限于时长和竖屏等客观因素,要求抓住短视频的“黄金七秒”,以高浓缩、高概括、高共鸣的创作手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而至于在短剧结构中填充何种内容,完全取决于创作者本身。这种结构中既可以容纳“爽文”内容,又可以容纳短小精悍的情节剧,还可以容纳经典文学的精神内蕴。而作为一种创作方式,短剧需要对原著的标志性元素进行提炼,乃至进行标签化转化,方便让观众一眼识别出来,增强传播效果。

  即便经典文学短剧化进程方兴未艾,我们仍然有必要区分经典文学文字化呈现和短剧化呈现的显著不同。其实两种呈现方式效果的差别,在于媒介属性的不同。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对媒介属性的辨析,语文课文这种经典的印刷文字媒介作品,需要读者自行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想象,对视觉和听觉的“剥离”,推动了我们对文中意境场景的无穷想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都有自己的“桃花源”和“杏花村”。当课文以影像化短剧的形式呈现,便有了预设的、既定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削了我们对经典文学的想象空间,倘若未曾先读过文章便看了短剧,难免造成印象和思维的固化。

  同时,媒介特性导致的受众参与度不同,也影响着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时长和接受效果。经典文学需要读者主动调度思维,需要作者和读者在创造与想象之间合作完成作品的阅读,造成读者思维感受的延宕。这种阅读是整体的、连续性的。读者阅读后会产生回味悠长的阅读体验,甚至在往后的无数个瞬间都会不经意地想起它,并且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会对课文的内容产生“二次理解”。而短剧倾向于情绪和剧情堆叠,以高密度碎片结构适配算法,本质仍然是主要提供“情绪价值”,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准投放情绪爆点,将作品特点标签化即刻引起共鸣,不可能如经典作品一样,完整地展现作品的叙事、逻辑,乃至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评论托尔斯泰那样“人物性格随环境而变化”。这种高浓度碎片式的创作形式,引发的只能是转瞬即逝的情绪,甚至只能说是即时反应,谈不上对读者产生持久的心灵涤荡、美育熏陶。

  所以,经典文学的短剧化和经典文学的阅读,势必有一个以文字阅读为基础,而后观看短剧的先后关系。例如《背影》中的买橘子、翻月台,也是读者基于阅读基础形成心照不宣的“文学梗”,才能立刻领悟到某短剧作者在《背影》中翻拍这个经典片段的企图。倘若观众没有阅读过朱自清笔下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就无法对这个片段有会心的默契。倘若没有理解过《氓》的文言文含义,仅凭博主将生涩的文言文作为旁白转述到屏幕上,观众也不能理解恋人“言笑晏晏”到丈夫“不思其反”的态度转变。语文课文短剧之所以能够火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教育对经典课文的普及,国人拥有共同的阅读基础和教育背景。所以语文课文短剧化虽然为经典文学短剧化提供了一种可能,但仍有其受众拥有共同阅读基础和教育背景的特殊性。此外,经典始终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榨菜式”的短剧不能够取代“主食”,我们不能够本末倒置,以短剧取代经典文学的阅读和教育。

  短剧评论区的一个高赞评论,精辟地指出了语文课文短剧化的意义:“当文学教育脱离了应试教育的狭隘,它真正的光芒才得以显现。文学教不会一个人如何巧妙地游弋来安稳度过一生,却总在人经历现实的教训后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也是多年后,当受众已经不必学语文,却还要以短剧形式“加餐补课”的最好回答。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