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如何从“流量至上”转向“价值优先”

时间:2025年04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美娟

  在数字技术重塑人类认知方式的今天,短视频已不再只是作为娱乐消遣而存在,更多的是演变为知识传递的新型数字基地。《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短视频领域的用户偏好发生显著变化。幽默搞笑类内容虽仍居首位,但其占比大幅下滑,而知识科普与新闻类短视频内容快速崛起,分别以28.5%和32.5%的占比跃升至第6位和第3位。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用户需求的深层转向,更标志着网络视听产业从“流量至上”向“价值优先”的范式转型,而这场变革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赋能与用户需求的共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户在信息的获取、存储方面更加方便快捷。海量的信息数据让用户深陷“数字楚门”之中。传统搞笑类短视频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愉悦感,但其同质化特点也引发了人们的“审美疲劳”。这与人们的认知结构、媒介环境和个体发展诉求的发展特点息息相关。

  在早期短视频发展高峰时,门槛低、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的特点使其迅速与大众捆绑,进而吸引资本入局,促进“注意力流量”的变现。在“娱乐至上”这一价值取向影响下,“好玩”“刺激”成为短视频传播的标准,即时性猎奇更加吸引眼球。这也意味着它不需要承载任何思考,只需要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然而,报告中显示,随着用户日均观看时长增加,单纯娱乐内容的边际效用显著下降。这种“娱乐过载”现象催生了“信息茧房”。这种在主观兴趣驱使下形成的信息摄入的“偏食”习惯导致信息接收的单一化,容易使用户陷入同质化内容接收的泥沼。当前,随着短视频新媒介的发展,催生了许多网络视听企业,他们的竞争关系反向促进了行业内短视频内容质量的提升。众多的企业进入短视频行业分红,促进短视频内容生产机制的转型。而这种转型,与用户价值诉求的变化形成互动关系。

  一方面,这种价值诉求来自年轻化与高学历群体的认知升级。在碎片化信息洪流中,用户愈发追求“时间投资回报率”,即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价值。这一价值追求直接驱动了实用动机的强化。报告显示,20至29岁用户及本科以上学历群体对长视频和知识类内容的偏好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出于职业发展刚需以及对“有用”的价值追求,这一群体对视频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要求更高,更倾向于获取前沿科技、文化历史和健康科普等领域的知识。以B站为例,知识科普和音乐类达人占比持续上升,学习氛围愈发浓厚。除了作为游戏和动漫基地之外,更是作为年轻人自我提升的“数字课堂”。另一方面,用户的价值转变还来自社会共同价值与用户个体情感共鸣的双向重构。非遗、中医药养生以及环保科普等内容通过融入情感化叙事激发用户参与,激发用户的社会责任感。以抖音的“非遗合伙人计划”为例,带动用户关注非遗并购买非遗产品实现价值闭环。同时,知识类内容通过用户的情感共鸣以增强黏性。比如,一些博主结合自身知识和技能,将日常融入大学专业知识和生活中,从而让粉丝体会到相关专业的魅力。

  在短视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搞笑类内容凭借其娱乐化属性迅速占领用户心智,但其发展已逐渐陷入“流量陷阱”。依赖低质化、同质化的内容看似可以收割短期流量,但缺乏长效价值难以维系用户黏性。这一困境既是市场饱和的必然结果,也是平台生态变革的产物。

  搞笑类短视频的创作模式长期停留在模仿与复制阶段,大量内容以段子合集、夸张表情与剧情反转为套路,甚至出现同一脚本被反复演绎的现象。这种模板化生产方式虽能快速抓人眼球,但因缺乏创新而加速用户流失。同时,短视频是推动消费的一大主力。对比于搞笑内容的创作博主,品牌方更倾向于选择与知识科普、生活技巧类内容合作。这一类内容的创作者往往具备专业的知识背景,其创作的内容易于与用户建立信任。而且,用户在浏览搞笑类视频时往往是出于释压的需求,其强娱乐属性与品牌调性匹配度较低,过度植入易引发用户反感。此外,随着用户需求转向自我成长,搞笑类视频的价值短板日益凸显,一味追求网络热梗只会使其随热度消散而迅速湮灭于信息洪流中。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逻辑在其发展之初成为搞笑类视频发展传播的助推器,但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变化,逐渐成为其转型的桎梏。随着有关政策的完善,一批低质低俗的账号被认定违规下架,平台基于算法机制会为用户推送通过安全认证的搞笑内容,导致同质化视频频出。实际上,长期沉浸于短视频空间中,尤其是“Z世代”用户对内容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转变。年轻用户对于无意义搞笑的容忍度降低,兼具实用性与系统性的知识内容成为新的精神刚需,单纯娱乐内容已经难以满足用户对自我成长和社会参与的期待。短视频更多的也不是作为“时间杀手”的存在,而是作为“认知伙伴”成为用以提升能力的知识库。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唯有兼具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才能突破“流量陷阱”,实现长期用户黏性。当内容竞争核心从“争夺眼球”转向“构建信任”时,优质内容将成为这一转型的核心引擎。未来,唯有将“笑点”转化为“知识点”、“流量”升维为“留量”的内容,才能在人机协同、虚实共生的新生态中锚定数字时代文明的价值原点。

(编辑:白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