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微短剧因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受到观众的推崇和批评界的关注。作为一种具有全民参与潜力的新兴艺术形式,微短剧的属性定位、叙事特征与当下特定的受众审美需求对应,能够较好地体现大众生活趣味。尽管微短剧多由专业制作团队参与拍摄创作,但笔者认为,在坚持正确导向、推动精品化的前提下,尊重它比较原生的大众属性和民间趣味,是相当必要的,甚至可以说,这恰恰是微短剧能够持续呈现出蓬勃活力的关键所在。
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的短视频当中,不少以传统叙事为根脉的优秀民间文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转化和广泛传播。一些微短剧故事的叙事也隐约能看见二人转、说书表演等众多优秀民间文艺的影子。二人转传承百年,生命力不减,其精华就在“笑、闹、跳”及各种不受固定文艺理论规约、脑洞大开的“扯”;历史悠久的说书艺术,民间艺人所说的《说岳》《说唐》《三侠五义》等都是“套子书”,民间至今流传着听众把一个故事没听完,便跟着说书艺人转场他乡的“离家出走”故事。二人转也好说书也罢,都是在母本基础上进行临场发挥的表演艺术,其脱离母本的演绎不求严谨,但求观众喜闻乐见。这些审美趣味和民间呈现,从短视频到微短剧,都不同程度地有所继承、融汇和转化,反映出民间创造的智慧。
微短剧自诞生起就打着大众生活的烙印,如万花筒似的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同时将一些传统的、接地气的、怀旧的选题和内容进行创新演绎,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不仅吸引国内观众,在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的当下,也产生了不小的国际影响力。据《2024年短剧出海市场洞察》显示,仅2024年8月,单月内购额突破百万美元的“出海”短剧应用数量已经达到了13个,预计海外短剧市场的单月内购总额将突破1亿美元,相较年初水平已经翻番。一些富有民间趣味又不乏当代气息的微短剧作品容易引发共鸣,而剧中展现的家庭伦理、创业奋斗等主题,也在东南亚和欧美华裔群体中引发怀旧情绪,尤其在流媒体平台通过短剧形式适配碎片化观看习惯,使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将微短剧与作者性强的剧集进行比较,在剧情设置及其形式方面,会发现许多显著差异。首先,微短剧多为几分钟一集,而且在一集之内剧情必有反转,甚至可能每分钟都有反转。密集的反转是微短剧剧情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微短剧通常缺少必要的铺垫,故事迅速进入主题,吸引观众注意力。这种快节奏的叙事方式特别适合当下碎片化的观看习惯。相应地,人物之间的矛盾、利益纠葛以及情感张力往往是微短剧的核心看点。一般来讲,作者性强的影视作品,更强调导演、编剧或创作者的个人表达,通常带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叙事方式,或是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思考。相对而言,微短剧更像是“快消品”,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高效、普惠的观赏体验。二者满足的观众需求不同,但在好的创作中,微短剧也能借用作者性强的作品的特点,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微短剧大受欢迎,释放出受众群审美期待发生嬗变的信号,也反映出时代孕育新生事物的蓬勃活力。关注和研究大众趣味风尚,既要警惕其中的“恶趣味”,也要尊重其中葆有的审美更新信息,从而更好地将大众实践经验沉淀提升,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持续生命力。期待更多优秀的微短剧在当下百花齐放,为文艺天地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