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人的链接不是数据,而是乡情
——从2025年地方卫视春晚说开去
当春节晚会的烟火在荧屏上竞相绽放时,一次文化转向正在地方卫视发生。天津春晚的相声专场里飘出煎饼馃子的市井香气,陕西春晚的舞台表演《秦俑GOAL》让兵马俑舞动起时代潮流的节拍——这些带着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表达,正拓展着春节晚会的审美范式与文化逻辑。
这种看似“反差萌”的融合,实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深度对话——前者凭文化厚度摆脱“流量快餐”的审美疲劳,后者借春晚突破博物馆化的生存困境,二者在碰撞中开辟出新的表达空间。安徽春晚小品《白娘子后传》全程以安徽方言表达、运用传统故事诉说当下生活,展现出安徽人既外出勤勉工作也重视家庭陪伴的伦理风尚;云南春晚歌舞《有一种叫云南的邂逅》,把当地美轮美奂的自然风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融入到云南民歌中,展现出云南文化里注重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念;四川春晚节目《槐花几时开》用钢琴和唢呐搭配伴奏、用摇滚乐的节奏歌唱方言民歌,彰显出四川人表达情感时自由泼辣、不拘一格的地域文化……在这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双向奔赴中,人们对乡土的认同和热情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味,是大量民俗文化元素走进春晚的深层动因。陕西榆林的春晚节目用陕西非遗文化“陕北说书”再现《黑神话:悟空》游戏中的“黄风岭”故事,其文化意义已超越民俗表演而升格为陕西人坚毅不屈品格的当代表达。地方春晚让传统民俗文化从技艺展示者变成文化转译者,精准击中了当代人的精神诉求——在城乡中国的时代迁徙中,那些带着乡音乡味的地方春晚恰似一捧用现代媒介传递的乡土,让在外打拼的异乡游子重拾童年记忆和乡土情调、出生都市的年轻世代触摸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春晚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情感共振,汇聚起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对故土乡情的深层呼唤。
当下,随着新媒体融入到日常生活,通信交流早已超越时空距离的限制。回家过年不是对乡亲乡情的信息探知,而是对家乡生活和乡土文化的眷恋与维系。人们对春晚的期待并非仅限于观看新鲜精彩的节目,而是在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中重新嗅到团圆喜悦的“年味”。年味浸润着人们最熟悉的家乡气息和风土人情,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呈现在地方春晚上的民俗文化回应这种期待,重新建构起传统年味的现代醇香。地方春晚上的民俗文化节目将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转化为数字时代的文化符号,为漂泊者提供了媒介化社会中的情感锚点,让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年俗中,在新媒体生态中裂变为无数个引发情感共振的文化节点。地方春晚的这场“年味复兴运动”,其本质是技术时代下人们自发尝试的文化寻根运动。传统民俗文化不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而是接引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活态地图。这或许揭示了民俗文化之所以在地方春晚火爆的终极密码:在万物互联的今天,最动人的链接不是光纤网络里的数据洪流,而是能让返乡人瞬间眼眶湿润的那一缕乡音、一抹年味。
相较于央视春晚的“国民性”定位,地方春晚凭借“综合性+本土化”的双轨模式发展出一条差异化的生存路径。以央视春晚为代表的综合性、集锦式演出以老少咸宜的编排策略覆盖了多年龄段观众,奠定春节晚会阖家团圆、举国同庆的文化底色;而地方春晚植根地域文化的特色节目虽受众面相对垂直,却发掘出地方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和创新表达上的深厚潜力。带有地域特色的春晚节目作品不仅让年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新生,更以民俗风情勾勒出春节的朴素乡情。正是这些深植泥土的民俗记忆,以最鲜活的姿态将年味熬成一道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