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新兴文艺形式的短剧以短小精悍、节奏紧凑、“爽点”密集等特点迅速在观众中引起热潮,成为满足人们在碎片时间娱乐需求的新选择;2024年更是从乘风而起转向高歌猛进,观看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短剧行业在收割“滔天”流量的同时,如何创新发展蓄力长跑也成为当下的迫切话题。
作为《开播!情景喜剧》系列IP的第三季,由上海东方卫视、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春光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开播!短剧季》聚焦短剧行业,以6大经典影视IP剧目为根基,集结26位演员展开竞演,对经典IP进行短剧“二度创作”,开启短剧竞演的全新赛道。相关资料显示,该节目在线上线下均取得了显著的收视效果和传播影响,为短剧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实践证明短剧在大屏端呈现可行,且精品化是短剧成功的关键方向。”近日,在《开播!短剧季》研讨会上,该节目总导演马文瀚说出了他通过实践掌握的“流量密码”。《开播!短剧季》首开“短剧+综艺”真人秀先河,突破传统短剧输出模式,将创作过程与综艺元素融合,通过选角试镜、舞台竞演、短剧试拍等环节,全方位展现了短剧孵化的全流程。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表示,从该剧可以看到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丰硕成果。“短剧已从‘野路子’走向‘新未来’,在主流媒体与市场合力推动下逐渐精品化、专业化。”汪文斌说:“短剧不仅短小灵活,更代表了数字时代的表达潮流。当我们用主流价值观赋能‘短内容’,就能塑造更具深度的新文艺形态,把中国故事以轻快且具网感的方式讲得更精彩。”
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进阶的观众审美,内容规范化、精品化已是短剧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如今“大剧向小、长剧向短、短剧向美”的趋势和路径离不开内容创新以及跨界融合。在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韦路看来,短剧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并快速发展,与其所具备短、平、快、爽、准、新的6个基本特征密切相关,但目前来看,题材单一、内容雷同是短剧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未来要探索与千行百业融合,实现双向赋能,推动各行业发展。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更多创作扶持计划的发布,“微短剧+”模式以其独特优势,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开播!短剧季》与四川成都的合作,为探讨短剧如何推动地方文旅发展、产业升级和人才孵化提供了生动样本,也为文旅深度融合拓展了新思路。“成都文旅资源丰富,而影视对于现实空间的真实再现和审美想象会给城市形象带来直观、可见性强和驱动力强的提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所副研究员、四川广播电视学会互联网视听专委会理事黄琳谈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表示,“短剧+文旅”是一种开放的连接,但这种开放的连接不是完全没有边界的状态,更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部优质短剧或许能瞬间带火一座城,但要实现持续热度,还需深入挖掘本土特色与文化底蕴,让观众在看剧之余对地方人文产生好奇与向往,真正把‘文旅打卡’变成情感和文化的共鸣。”何天平说。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陆先高也有着同样的认识,他表示,只有进入大文旅建设的实质性产业链中,实现深度产业融合,才能真正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无论是内容创新还是跨界融合,短剧市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令人欣喜。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既要把握创新求变这个活力源泉,也要保持稳健的内核和根基。“短剧发展需坚持守正创新——守住生活与人民这条创作源泉,挖掘鲜活故事与典型人物,以艺术化人、培根铸魂,而不是碎片化地消费视觉感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很多优秀短剧虽短,却能蕴含深刻思想与美学价值;但若流于迎合和跟风,则会陷入“文化垃圾”的歧途。唯有自觉坚守文学根基,不断拓展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刻洞察,才能铸就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让短剧在当代文艺百花园中开得更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