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未来:网络文艺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和价值意蕴

时间:2024年09月2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彭文祥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大潮中,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艺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课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中,“文艺”因掌握世界方式的特殊性和意识形态的审美性而占据显著位置,并展现高远深邃、明体达用的美学境界。那么,面对形态多样的文艺实践、纷繁复杂的文艺现实,我们如何寻得一条切入文艺高质量发展和功能发挥的思想言路?在具体与抽象、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中,作为互联网时代充满活力的新兴文艺形态,“网络文艺”可视为审美观照的支点,而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张力结构中,“审美现代性”可视为纲举目张的关捩。概言之,透过审美现代性的三棱镜,我们可以观测、分析网络文艺融通化育的现代品质,并进一步揭示、阐述其表征未来的价值意蕴及其寓含的深刻启示。

  蓬勃发展:网络文艺的星火燎原

  时至今日,在技术、艺术、媒介、传播、用户和经济、社会、文化等矢量合力作用下,网络文艺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总体上看,庞大的数量“硬核”具有引发质变的强劲动能,或者说,庞大的数量及其底层驱动逻辑渗透到文艺创作、传播、接受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并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比如,据有关数据显示: 2023年全国颁发发行许可的网络剧片达1477部。作为网络文艺的重镇,网络视听文艺创作生产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亦可在典型的意义上折射网络文艺蓬勃发展、星火燎原的生动景象。

  回到历史深处,伴随互联网发展,网络文艺应“网”而生、向“网”而盛。在丰富实践中,尽管其质的规定性仍处于变化、生成之中,但在外延上,作为“总名”的网络文艺日益清晰地呈现三种主要形态:一是典型形态,作为与传统文艺诸样式相对应的比较性存在,它是网络文艺的主体,比如,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音乐、网络动漫,以及创新驱动下的诸种艺术新形式和新变种;二是泛化形态,即蕴含丰富艺术、审美因子却又有别于传统文艺的新形态,比如,文艺性短视频、网络直播,以及数字化呈现、网络化传播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等;三是前沿形态,其外表具有探索、实验、拓维的丰富面相,其内质则基于互联网时代文艺发展的多样潜能而具有鲜明的前卫性、先锋性和创新性,比如,互动艺术、虚拟艺术、AI艺术等。鉴往知来,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艺,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精神。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网络文艺”概念提出的第十个年头。在与时代发展同声相应、与社会进步同气相求的意义上,十年来,作为新兴文艺,网络文艺形态多样、实践丰富、活力充沛,迄今已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艺术景观、文艺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作为后起之秀,网络文艺因日益提升的艺术品质和影响力而跻身当代中国文艺主流行列,具有丰富、深刻的审美现代性意义。

  融通化育:话语张力突显现代品质

  在丰富实践中,网络文艺受信息技术、新媒体、社会变迁等作用和影响而秉赋互联网艺术思维,并以新型艺术生产方式表征时代生活、表达现代性体验和思想感情。其中,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那么,与之一脉相承、义理相通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就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航标。

  所谓“审美现代性”,简言之,它可视为审美或文化、艺术方面的现代性,或现代性在审美或文化、艺术上的存在与表现。就网络文艺的审美现代性来说,它不仅通过众所周知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而得以呈现,更通过“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两个维度的话语张力而得以彰显。首先,在传统与现代的纵向比较中,一方面,凭借历史积淀,传统文艺诸样式不断给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带来丰厚滋养;另一方面,伴随艺术品质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网络文艺反过来给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带来辐射、示范乃至引领作用。进一步说来,就审美现代性意义而言,此一话语张力寓含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深层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古希腊神话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但古希腊艺术却具有“永恒的魅力”。其中的深义表明:古希腊艺术的魅力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及所呈现的现实意义。广言之,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结构中,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不在于其“过去”滞留的传统性,而在于经“现在”诸多新元素的激发而于间性结构中生成的、走向“未来”的现代性。其次,在中国与西方的横向参照中,与西方类似文艺实践相比,我国网络文艺起步晚,但发展快,尤其是近十年来,它以网民规模、题材类型、风格特征、创作实绩、产业发展,以及文艺属性、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鲜明特色而彰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说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范式的审美观照中,此一话语张力突显了不同语境中审美现代性的不同功能和价值规定。实践表明,不同的现代化带来不同的审美现代性:相比之下,西方现代化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多指一种与社会现代性(或工具现代性、资产阶级现代性等)相对的异质性存在,其功能突出表现为“批判性”,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着意于维护、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其功能突出表现为“协同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这意味着,有别于美的本质、起源等之类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美的“用途”,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美学强化、突显了审美现代性的“功能”维度和价值意义,或艺术的“现代作用”这一核心议题。在中国与西方的张力结构中,显然,这种基于历史哲学而非美学、艺术学的思考契合当今世界“现代”发展的主潮,也切中了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诚然,就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来说,所有的艺术样式都身处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中国与西方交流互鉴的复杂张力场,但在网络文艺中,这两种话语张力像结晶体般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于主/次起伏、显/隐移位的变化,以及多要素、多层次的交织渗透、流变生成中,滋生网络文艺自我调整和加强的创新性力量。尤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范式的审美观照中,类似“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种话语张力的“结晶体”形塑了网络文艺融通化育的现代品质,也突显了网络文艺在当代中国文艺中的典型意义,并引导我们在艺术价值论的维度进一步揭示、阐述网络文艺“表征未来”的价值意蕴。

  表征未来:审美表意的三重意涵及其价值意蕴

  在现代化理论的知识谱系中,以“现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语义相关、意义错综复杂的词丛,其中包括现代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多元现代性等,以至有研究者指出:关于“现代性”的思考构成了现代思想文化的“第一主题”;“现代学”则可视为现代人文学术界的“第一哲学”(《现代何以成性?》,《江汉论坛》2020年第2期)。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出场,“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被打破了。与之相应,关于“现代性”的言说亦呈现新的格局和风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尽管“价值观”日益突显为现代性的意义焦点,但基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观照仍需回到“时间”的逻辑起点。

  如果说,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话语张力突显了网络文艺的现代品质,那么,审美表意中的“表征未来”则深入现代品质的腠理,进一步呈现其深刻的价值意蕴。从审美特性的维度考察,数字传媒与赛博空间的关联域具有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互动性等基本特征,与之相应,附丽于互联网的网络文艺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未来性。比如,作为突出的例证,迈克尔·海姆在《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中指出:虚拟现实的本质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艺术……虚拟现实不是去掌控、逃避、娱乐或者交流,它的终极承载,或许是要改变和补救我们的现实感——这是最高级的艺术曾经尝试去做的事情;在《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中,德·穆尔认为:鉴于可能性更胜于现实性,科幻性的赛博朋克小说可视为目前小说中最富于现实性的文类。那么,“未来”意味着什么?在何种条件下,“未来”与“现代”连接了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审美表意中的“表征未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其价值意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使用“未来”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机械时间序列上的“明天”;二是文化隐喻上的价值未来,或者说,事物的发展“有未来”。就未来与现代的关联而言,一方面,现代的本义寓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面,且是其丰富含义的基本面;另一方面,在时间的绵延中,经由“意义”的中介,现代的核心要义指向了隐喻性的价值未来。如此说来,在艺术的审美表意实践中,所谓“表征未来”,它包括递进、叠加的三重意涵:一是表征亚里士多德式的或机械时序意义上的未来;二是表征恩格斯式的或历史意识意义上的未来;三是表征德勒兹式的或流变生成意义上的未来。其中,在审美表意的对象上,这三种表征与波普尔的“世界1”“世界2”“世界3”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在审美表意的本质上,这三种表征与艺术认识论或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存在内在的关联。具体说来,“未来1”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进入审美表意系统的“未来”必然是经由了审美变形和审美转换的存在。“未来2”“未来3”则寓含着温故而知新的迁想妙得:所谓“温故”,它指向了恩格斯的审美理想,即,“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学,也喻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鲜明诉求;所谓“知新”,在德勒兹的理论视域和数字媒介诗学中,面对运动、变化、全体的绵延,纷至沓来的世界万象在遭遇“人”时会形成一个“湾曲”,因为作为人世间相对的中心,人会根据自己的利害考量和实践性需要选择性地接受外部世界的作用,并作出相应的反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未来3”可视为“未来2”的升级版,换言之,流变生成的“未来”没有弱化历史意识的“未来”,只是强化了历史条件的丰富性、具体性和未来发展的多样可能性,并更明确地突显了价值观、评价标准、价值取向等在审美表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使其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呈现新的美学境界。由此观之,在艺术价值论的审美观照中,“表征未来”的价值意蕴即是依据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并以感性、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握和表征历史发展中那些不断更新的动力所标示的发展脉络和趋向。

  综上所述,透过审美现代性的三棱镜,我们看到,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具有鲜明的现代品质和深刻的价值意蕴。在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审美功能发挥的价值诉求中,就网络文艺来说,“表征未来”不仅意味着“有未来”,更强调要贴近生活,遵循艺术规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以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呈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显然,这是审美现代性的题内应有之义,亦是网络文艺未来发展的主轴。不仅如此,基于网络文艺的典型意义,其表征未来的价值意蕴对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和功能发挥具有普适的启示意义。事实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表征未来的要义寓含在时代律、人民论、创作生产论、文艺批评论、文艺传播论、文艺产业论、文艺价值论、传承创新论等一系列深刻论述之中。如此说来,所谓“表征未来”,它喻示了当代中国文艺的未来发展之路,亦即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苏锐)